【新冠肺炎】疫情生活面面觀 內地民眾哪些習慣和觀念被改變?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不少內地民眾的生活習慣、社交方式、理財觀念已發生轉變——居家辦公上網課,外出戴口罩,掃「健康碼」出行,社交距離保持1米,聚餐用公筷,回家勤洗手等等。
《香港01》在此為您展現,內地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如何在疫情下被「重塑」和「顛覆」?

手機上的「健康碼」,是內地民眾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期間可順利出門的最重要憑證。(中新社)

行:備好「健康碼」才出門

疫情爆發期間外出,遇到安保和防疫人員,除了要面對「你是誰,你從哪裏來,你要去哪裏」的「靈魂三問」之外,還要接受第四重拷問:「你是否安全?」而幫助民眾應對「第四重拷問」的「國民級」應用程式正是「健康碼」。

「健康碼」可連結支付寶或微信,透過大數據資料辨別,市民有沒有跟確診患者或者疑似患者有過直接或間接的接觸,快速追溯疫情來源且找到可能被感染的人群。

3月25日,在湖北襄陽市樊城區一個超市入口,市民掃碼後出示湖北健康碼「綠碼」進入。(新華社)

內地復工復課後,出入公司和社區、乘坐交通工具、逛商場超市、進餐廳醫院、跨省市出行,不少民眾都習慣了出示「健康碼」。「『綠碼』憑證通行,『紅黃』立刻報告」,從街上的宣傳橫幅可知,一個「綠碼」就是一張高效的電子通行證,備妥了才能出門。

因此微博上有人感嘆,「一碼在手,暢行神州。」也有人稱自己因為每天用到的次數太多,已經分不清付款碼和健康碼:「支付寶掃碼付錢的時候下意識都點開了健康碼」、「去超市買水果,阿姨叫我掃碼,我默默掏出了手機打開微信,展示了一下我的健康碼,習慣真是一種可怕的東西」。

6月15日清晨,河北石家莊一位小學生在家中通過平板電腦收看直播上數學課。(新華社)

住:「宅文化」下辦公和消費

內地疫情期間,學校延期開學,公司調整復工時間,「宅家」成為很多人的日常,只能在家體驗遠程上網課,或開啟遠程辦公模式。「要是哪一天不用去公司上班,在家裏把錢賺了就好了」這個夢想竟然「實現」了。

不用早起洗頭、化妝,不用在早、晚高峰通勤,遠程辦公確實讓部分人感到比平時輕鬆,不過也有相當一部分員工覺得在家辦公「非常心累」:「領導或同事隨時都會線上找你,沒有下班的概念。而且電話或視頻會議變多了,大事小事都要開電話會議,有時晚上九點還在開電話會議,溝通效率並不高。」

一位在家辦公的女士也表示,「家人似乎對我也不是很理解,他們認為我既然在家就應該陪陪孩子,並沒有意識到我已經開工了。」

疫情加速遠程辦公普及,在家工作成為風潮。(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而在「宅家」消費方面,除了年輕一族熱衷網購,「銀髮族」也跟上潮流。據內媒報道,家住甘肅省蘭州市的65歲的退休老人王志強,早前因為疫情沒有外出度假,但卻意外收穫了新技能,「宅」在家學會網購。起初王志強很不適應,手機上的字太小,他要戴上老花鏡才能看清楚。每次購物結帳前,他都要反覆核對消費金額和收貨地址,害怕出錯。

但養成習慣後,王志強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業務』熟練了,也不擔心了,網購太方便了。」儘管現在內地疫情緩和,生活也恢復正常,但他依舊癡迷網購。

商戶「大眾畜牧野味」位於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東區,其價目表顯示曾出售大量疑似野生動物。(微博)

食:拒食野味、餐具「公私」分明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病毒源頭仍未有正式結論,但各國專家都認為吃野生動物恐怕就是疫症的罪魁禍首。「吃野味」行為在遭受輿論撻伐後,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月底表決通過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並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

位於四川省遂寧市雲盤路的桂苑生態農莊經營者張先生透露,防疫期間,政府提出了拒食「野味」的倡議,大家都主動積極遵照執行。「以前不時會有客人悄悄詢問是否可以購買或者加工野雞、蛇等『野味』,今年自復工以來完全沒有這種情況。」

圖輯| 販賣野生動物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環境惡劣▼

+5

疫情改變「食」方面的習慣還有「分餐制」和「公筷制」。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聚餐時為別人夾菜是展現熱情、友好的方式。而現在,主動使用公筷、提倡分餐制也在逐漸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新常態,不少人已經認同「分著吃更安全」。

內地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後,許多餐廳開始恢復堂食。天津餐廳一名總經理發現,如果大桌多人聚餐減少,使用公筷的習慣也在慢慢養成。「目前來店裏吃飯的客人,以兩三人一桌居多,以前那種十多人大桌聚餐的情況幾乎沒有了。此外,經常有客人要求我們多拿一雙公筷。尤其是年輕人,更注意在聚餐時用公筷了。」

專家表示,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時個人使用的餐具接觸公共食物,減少對菜品的污染,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特別是降低胃幽門螺桿菌、甲肝病毒等食源性病原體的傳播。(資料圖片/新華社)

▼內地專家實驗:公筷用和不用 細菌最高相差250倍▼

有人除了外出用膳堅持「公私分明」,在家也繼續使用「公筷公勺」。北京市民黃先生表示,「以前只有來客人時家裏才會使用公筷公勺;經過這次疫情,家人吃飯時也會實行一菜一筷、一湯一勺。雖然麻煩點,但這種習慣會堅持下去。」

衣:口罩傍身,為己為人

疫情期間外出,幾乎所有人都比平時佩戴多一樣「飾物」,也就是口罩。有人甚至認為,出門不戴口罩,就跟裸體一絲不掛一樣沒有安全感。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多次提醒公眾,「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戴口罩還是有用的」、「保持距離與戴口罩是防控關鍵」。

普遍沒有戴口罩習慣的歐美國家疫情爆發後,在東西方抗疫措施對比之下,戴口罩有助於降低感染病毒風險這個觀念也再次深入人心。

4月6日,北京市民戴上口罩在天壇公園健身休閒。(新華社)

在貴州貴陽一間事業單位工作的張女士表示,她認為通過這次疫情,一些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意識已經建立起來。「以前只要有一位同事感冒,整個辦公室的人大半都會被傳染,現在都很自覺地戴口罩,很少有互相傳染的情況了。」

突然之間,我之前省吃儉用「吃土」買的限量版包包、上百款口紅、名牌衣服、幾十雙高跟鞋,百無一用。原來不買這些曾經認為是剛需的東西,似乎也還生活得挺好,每天只要有食物、家人和手機的陪伴就足夠了。
北京某互聯網公司業務員肖玲

理財觀:保住荷包,存錢更有安全感

除了生活習慣和衛生觀念改變,內地民眾的理財觀在短期內似乎也有轉變。「疫情過後,你會報復性消費嗎?」微博上的一個投票貼文早前受到網民熱議,雖然疫情在家隔離期間,消費慾望被壓抑,但超過七成人還是選擇了「不會,因為沒錢」,只有兩成左右的人選擇「會,瘋狂吃吃吃買買買」。

以「報復性存錢」代替「報復性消費」,有網民表示,「老百姓受疫情影響,對未來有一種未知和恐慌,有錢也不敢消費、不願意消費。」也有人認為,「現在市場低迷,投資都不看好,不如把錢存進銀行更保險。」

在北京工作的楊先生稱,「公司福利削減了,問了下周邊的朋友,降薪的還真的不少,看了下銀行存款,感覺挺沒安全感。接下來不能亂花錢了,要多存點錢,以防萬一。」

4月10日,顧客在杭州一家超市選購蔬菜。(新華社)

而據中國央行4月28日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傾向於「更多消費」的居民佔22 %,比上季下降6%;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佔53%,比上季上升7.3%;傾向於「更多投資」的居民佔25%,比上季下降1.3%。換言之,願意存錢的人變多,願意消費和投資的人變少。

經濟學家指出,災難會導致未來收入和支出的劇烈波動,為了自己及家人有更多的資源應對這種不確定性,人們會削減消費,增加預防性儲蓄,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