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應考大不易 隋唐寒門子弟的艱辛科舉之路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推遲了一個月後,一年一度的內地全國高考即將在7月7日舉行。對於無數普通民眾家庭而言,孩子參加高考若能考上名牌大學,就有了徹底改變命運的希望,實現「龍門一躍」。不過,為了這「一躍」,學子們要付出多年的努力和心血。
實際上,平民子弟以考試「躍龍門」,在科舉制的誕生地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不過,雖然科舉相較於貴族憑血統世襲更為公平,但在競爭激烈的科舉考場上脫穎而出,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而在金榜題名前的漫長求學生涯,對許多出身貧寒的讀書人而言更是極為艱辛。

誕生於隋朝,並在唐代進一步發展的科舉制度,是中國持續時間最久、影響範圍最廣的人才選拔。不同於漢代以品德取人的察舉制(賢良方正、孝子廉吏為主)、魏晉南北朝看重門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科舉制度以考試為主、薦舉為輔,更為客觀。唐代科舉考試分為常舉與制舉,常舉為常年按制度舉行的考試,制舉則是因皇帝需要臨時下詔舉行,性質類似清代不定期加開的「恩科」。常舉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與明算六科。

科舉放榜情景。(網絡圖片)

唐代科舉為何重進士科?

唐初時,秀才高於明經、進士科之上,但要求舉人經通時事又要引經據典、提出治國方略,對當時士人來說難度相當高,加上部分文人醉心於詞藻,應試者稀,遂於唐高宗永徽二年(651)被廢。明經科考試內容主要測驗對經典的記憶,不僅要背誦還要熟悉儒家等思想經典,因此以經學傳家的世家子弟較有優勢;而進士科的考試則較為靈活,考「時務策」,策文內容有禮制、刑律、訴訟、治國等問題,讓求才的朝廷與參加考試的考生彼此都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

由於隋唐兩代皇室都是出自北朝西魏、籍貫為在關中盆地與隴西一帶的胡漢融合世族,已故歷史學家陳寅恪(1890—1969年)將其稱作「關隴集團」。在武則天(624-705年)主政其間,為打擊握有龐大政治權力、以李唐皇室為代表的關隴集團,她加開制舉還扶持不少寒門進士,陳寅恪研究「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選,破格用人,於是進士之科為全國幹進者競趨之鵠的」。武則天在位時提拔張柬之(625-706年)、宋璟(663-737年)等進士出身的寒門士人出任秋官侍郎(刑部侍郎)、御史中丞等朝廷要職,以此排除舊勢力。而在武則天之後,唐代科舉考試以進士為尊,宰相多是進士出身。

武則天主政其間,為打擊以李唐皇室為代表的關隴集團,扶持不少寒門進士以鞏固統治。(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寒門出頭天

相較於世家大族,一般人家要考科舉可謂艱辛萬分。然而只要考上,「進士者,謂可進而授之爵祿也」,就能讓家族的社會經濟地位立刻翻身,便吸引不少貧困的寒門子弟應試。如詩人元稹(779-831年)在《同州刺史謝上表》曾寫道:「臣八歲喪父,家貧無業。母兄乞丐以供資養。衣不布體,食不充腸」,可見在金榜題名前,寒門考生本人與其家庭生活有多艱難。

考生在應舉過程中的所有開銷費用稱為「舉資」。除了衣食花費外,窮人家如果買不起馬、驢,那只能徒步去考試,到京城考試路途遙遠,花費的交通時間少則十天半個月,多則數月以上,途中經過渡口還要繳納一定的「僦船之資」。學者估算,考生抵達京城到考試發榜,至少會停留四個月,其間的寓居、衣食、蠟燭、煤炭、書籍文具等「舉資」總和相當驚人,更不用說為了有朝金榜題名在京城長居的文人了。

《太平廣記》曾載,唐朝將領刑君牙(728-798年)與一名久居長安的考生張汾聊天,期間張提到:「在京應舉,每年當用二千貫文,皆出往還」,張汾表示待在京城,錢都花在人際往來上。由於唐代科舉的干投行卷之風盛行,士子在應試之前都會把得意之作投獻名士,以求榮譽,但也需要花費不少銀錢打點關係。以唐肅宗上元元年(760)關中的物價來說,一斗米要價7,000錢(7貫),2,000貫錢可買米285斗,相當於一個人6年半的糧食消耗量,但在京城僅僅只夠生活一年。

唐代詩人元稹在考取功名前,家庭生活相當困苦。(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由於唐代婦女的社會地位取決於丈夫兒子是否能封妻廕子,如果另一半與兒子的官位品秩越高,那麼女性的社會地位也會相應提升。為支持丈夫或兒子應考,婦女也要揹負相當大的經濟壓力,許多女性長年與另一半、兒子天各一方。專載唐代科舉的筆記小說《唐摭言》曾記載一位在京城考科舉三十年的考生公乘億,因久居京城與妻闊別多年,相遇時差點認不出彼此:

公乘億,魏人也,以辭賦著名。咸通十三年(872),垂三十舉矣。嘗大病,鄉人誤傳已死,其妻自河北來迎喪。會億送客至坡下,遇其妻。始,夫妻闊別積十餘歲,億時在馬上見一婦人,粗衰跨驢,依稀與妻類,因睨之不已;妻亦如是。乃令人詰之,果億也。億與之相持而泣,路人皆異之。後旬日,登第矣。

由於公乘億被誤傳因病亡故,在河北道的妻子得知消息趕至京城奔喪,路上巧遇丈夫,但多年未見夫妻都認不得對方。

因為唐代婚事重財物,女子出嫁大多都能獲得豐厚的嫁粧,這些嫁粧都屬於婦女的私有物,《唐律》對女性的財產權繼承有相當清楚的規定,因此婦女的財產多半成為男性赴京考試的經濟基礎。更有男子依賴妻族財力支持,安心考科舉,記錄唐代社會風氣的筆記小說《玉泉子》曾記載,士人趙琮在尚未考取進士以前,曾長期隨妻居於岳父家。

不管是古代的科舉還是現代的升學、公務人員考試,都是為選拔人才而設置的制度,進而讓社會產生良性階級流動。但制度設計從來就不是完美的,在各種利慾薰心和投機心態下,總讓考試產生許多弊端。希望與科技輔助下,維持考試的公平性、降低弊案發生率,以保障每位考生都有公平應試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