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鼠年】年味漸淡? 現代生活中消逝的古老春節傳統

撰文:林小山
出版:更新:

曾經,中國人遵守着農曆的規矩生活着,但如今,公曆已在很多時候取代傳統曆法,農曆則起到提示一些傳統節日的作用。但即使是再傳統的節日,在時代的浪潮下也會漸漸失去古老的樣貌。
「春節」就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傳統節日,古老程度還比清明和中秋更多,早在公元前700年左右的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在新、舊歲交替時舉辦盛大迎春祭典的傳統,這是起源自殷商時期甚至更久前的冬季祭天儀式,在春節假期邁入尾聲時,《香港01》邀您一起回顧古老的春節傳統。

過年圍爐吃飯是重要的年節傳統。(蔡苡柔攝)

春節是眾節之祖

在西周時期,春節也是祭祖的時候;但在漢朝後,寒食節(後來的清明節)愈來愈重要,掃墓成為節日裏特有的儀式,春節祭祖的儀式性就減弱了。現在,除了還在家裏供奉祖先牌位的人家(大都在農村地帶),春節已很少見到祭祖的行為,儀式種類也在逐漸縮減。

原本,春節就是從年底,也就是農曆臘月底開始的,所以在古代又稱為「臘祭」,影響到現代,每年的農曆12月23日或是24日(根據地區不同也有別的日期)稱為「過小年」,這一日會祭拜「灶神」,灶神身兼火神、廚神、屋神等等職責,是古代中國一般百姓相當普遍的信仰。

也就是說,古代春節可以從12月底持續到元月中旬,甚至有「未出元月都是年」的說法。但是在現代,兩岸三地的法定假日是從除夕開始算起4天或5天,特別在城市地帶更是這樣,過小年的習俗在都市基本沒有可行性,也很少祭拜灶神了。

春節法定假期的縮短,是因為現代有着周休制度,一年已經有了幾十日的假期,因此春節這種古代庶民難得的休假,在今天的意義就減少了;春節做為「眾節之祖」的意義,也就漸漸被後來的更多節日給分薄了。

為了準備春節到市場置辦年貨的民眾。(AP)

春節的慶祝活動

春節的貼春聯、放爆竹、吃團圓飯、除夕守歲等等活動,是耳熟能詳的,但是光是「貼春聯」,其實就已經被簡化了許多。古代除了貼春聯,還要貼「門神」、「字符」(春字或福字)、掛年畫、掛簾等等;春聯本身,也分成手寫的上、下聯與橫批,如上聯「天增歲月人增壽」、下聯「春滿乾坤福滿門」、橫批「招財進寶」等等。

在現代,就算能夠購買春聯的成品,能貼到完整一整幅的春聯也愈來愈少見,有時只貼了一個「春」字,有時只貼了半聯,有時是一張紙左右各4個字就當作是一對春聯了。更別說正確的春聯格式或是門神、年畫了。

說到放爆竹,其實還算是頗新的「傳統」,大約是從宋朝時期火藥開始被大量製造時開始的。古代的爆竹、煙花等等,因為聲光效果而廣受不分階級、庶民和王侯的喜愛,但是隨着爆竹煙花的規模擴大,火藥用料增多,也增加了危險性。

現代的爆竹、煙花都屬於管制用品,不管是在兩岸三地還是其他地方,製造、販賣、甚至施放一般都必須經過當局的核可。隨着現代政府公權力的擴大以及維持公眾秩序的需求,個人施放用的這類產品也就愈來愈難入手了。

發掘春節的新意義

外在的形式或許會隨着時代式微,但有時也會隨着時代而變化,煙花是這樣,年夜飯也是這樣。在物資豐饒的現代,雖然年夜飯(團圓飯)作為「一年難得的好料」的意義在縮減,但是年菜本身的「傳統」性質卻被強化;也就是說,就算不論「團圓」的意義,光是吃年菜這個動作本身,就成為了一種「儀式」呢。

春節本身作為節日的意義,也就是與家人團聚,一起對舊的一年獻上感謝、對新的一年給予期待,這些是不會隨時代變遷而消失的;在春節和家人一起看電視,就是一個很好的現代春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