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鼠年】初二在誰家過年? 「回娘家」的習俗何去何從

撰文:許陳品
出版:更新:

「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誰家的媳婦回娘家,身上還揹着一個胖娃娃」,這首歌形象的描繪出已婚婦女過年回娘家的景象,「大年初二回娘家」,相信是華人社群在農曆春節時期相當習以為常的習俗之一。
不過,即使如今婚姻嫁娶早已打破地域、語言及文化限制,交通條件革新也造成「時空收斂」(spacetime convergence),使跨國、跨境往來密切與便利,現代人反而更考慮在春運時間會付出的實際時間成本,使「回娘家」的習俗並未在春節期間更加鞏固。再加上今年春節期間武漢肺炎疫情蔓延,估計很多已經出嫁的女兒都沒能回娘家。

2020年1月10日,2020年中國「春運」正式啟動。圖為在北京火車站乘坐K4051次列車的旅客等候開車。(新華社)

回娘家習俗的由來

古代中國漢族以家父長製為社會基礎,不僅被「娶入」夫家的媳婦經常要負擔一切家務、忍辱負重,等待多年後「媳婦熬成婆」的那天;被「嫁出」的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告別了原生家庭、成為了「外人」。傳統儒家認為,適齡女子出嫁到夫家,是一種合乎倫理的「歸」,夫家才是女性一生的最終歸宿。宋代理學家朱熹(1130─1200年)在《周易本義》註釋《歸妹》卦時也稱:「婦人謂嫁曰歸。妹,少女也」,所以《歸妹》此卦講的就是商代「帝乙歸妹」的典故。商王帝乙(公元前1101-前1076年)為商紂王之父,有鑑於當時商周關係惡化,便採取聯姻的方式化解雙方矛盾、重修舊好,於是將女兒嫁給西伯姬昌(公元前1125─前1051年,周文王)和親。

既然女兒出嫁曰「歸」,基於儒家傳統產生的宗教觀認為,當家中已逝的祖先自除夕回到人間接受香火、食物供養,直到年初一或初二晚間離開前,家中不能有「外人」(包括已出嫁的女兒)在,否則祖先會發怒或恐懼,降災於家族中。但同時考慮到出嫁的女兒思念家人、一敘天倫之情,所以在祖先離去後的初二或初三,攜夫婿與子女回家省親,稱為「歸寧」。由於古代交通條件不方便,嫁娶範圍多侷限於周圍村鎮或鄰縣,距離不是太遠。當媳婦於除夕、初一忙完侍奉公婆、祭祀夫家的祖先後,也就能在隔天返回到原生家庭中,形成「初二回娘家」的習慣。

1月23日,成都火車東站迎來客流高峰,一家三口佩戴口罩乘車。 (中新社)

時過境遷,歷經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與社會主義革命後,中國「獨尊儒術」已成為歷史;社會流動性在工業革命後大幅增加,跨國、跨境婚姻逐漸普及,甚至在一國之內跨越上千公里的婚配也是稀鬆平常。但在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在農曆春節前就會出現「地表上最大的人口流動」潮─春運(春節期間交通運輸),30億人次對交通運輸系統卻造成極大的負擔,春運也就成為「回娘家」習俗的「頭號敵人」。

當代中國青年如何應對「回娘家」難題?

在2020年春運開始之際,《多維新聞》也採訪到平時居住在北京、上海、南京、鎮江、杭州、寧波、廣州、西安、成都、澳門等9個城市、近20位「85後」已婚朋友,請他們聊聊如何看待過年「回娘家」的習俗。多數人表示,由於「春運」期間人潮洶湧,無論是開車返鄉會遭遇的高速公路嚴重壅堵,或是長途巴士、火車票、機票、高鐵票等一票難求,加上到站後抵達家裏最後的幾里路多半需要親友接送或打車,若再帶上未成年子女或強褓中的嬰幼兒,過程相當艱辛且不易,便和伴侶在工作地過年。原籍江蘇鹽城、現居南京的女性朋友表示,由於位在蘇北的鹽城與蘇南的南京間並無直達高鐵,返鄉只能憑藉開車,在不堵車的情況下需要4個小時,若有雨雪天氣與交通情況不好,即使在江蘇省內,返家一趟需要7至8小時也是相當常見。為了體諒女兒辛苦,其父母於2019年就前往南京與她團聚過年,所以不存在「回娘家」。

1月23日,成都火車東站迎來客流高峰,一對情侶佩戴口罩乘車。 (中新社)

居住在澳門的朋友認為,自己與妻子的家鄉─黑龍江牡丹江相距近3,000餘公里,光是搭飛機就要6個小時之久,春節回一趟東北舟車勞頓,所以和妻子約定好,婚後的春節過年,一年回東北、一年就在澳門。同樣是天南海北的,還有原籍江蘇南通、現居上海的朋友,她先生則是黑龍江哈爾濱人,所以婚前已和先生約定,一年在南通、一年在哈爾濱,未來希望把雙方父母接來上海過年。她表示,自己父母輩的會比較講究「回娘家」的習俗,特別是中國北方,認為女兒除夕、初一回娘家將會「把福氣帶走」。不過到現代性別觀念已經變得平等許多,很多時候都是兩家人一起過年,不再那麼講究習俗。現居北京、原籍陝西西安的朋友也持相同立場,由於先生家鄉在寧夏銀川,雙方家鄉相距甚遠,所以在過年前先回西安,除夕再回到夫家銀川。為了不冷落任何一方,她於2018年就規劃了兩家人一同去土耳其旅遊,順利解決了「在誰家過年」的難題。

與先生同為江蘇揚州人,現居浙江寧波的朋友告訴《多維新聞》,春節除夕是一年在夫家、翌年在娘家過,甚至是除夕夜兩家人會一起過年。至於「初二回娘家」的習俗,她表示老一輩的確如此,像是已出嫁的姑媽在年初一就不回娘家,然而目前多是獨生子女,也就沒有這樣的觀念了。現居四川成都,原籍四川內江的朋友稱,可能祖父輩還有「回娘家」的習慣,但自己年輕一輩從小並沒有這樣的經驗,笑稱是「久遠的傳說」,不過也聽說農村裏至今保留這種習俗,甚至有女兒女婿一起回娘家時,夫妻晚上不能同房的禁忌

至於和台灣風俗習慣最接近的閩南地區,記者採訪到現居福建廈門、原籍福建泉州的朋友,他表示,即使妻子與自己都是泉州人,兩家人住的也近,且都為獨生子女,但沒有特別堅持除夕至初二要在誰家過年。另一位同為原籍泉州、現居廣東廣州的朋友指出,由於妻子是遼寧瀋陽人,春節放假時間短、往返成本太高等條件不允許,再加上平時工作都忙,已不那麼重視「在誰家過年」。此外,原籍江西景德鎮、現居江蘇鎮江的朋友表示,此前於2019年中國國慶節期間已帶孩子回過江西老家,所以這次過年由先生將孩子帶回家鄉照顧,夫妻倆選擇分開過年,所以也就沒有出現初二「回娘家」的情況。

古老的習慣習俗,始終是起自於人們的需求而來。既然社會變遷促進了性別平等,習俗自然也會隨之更改,適應現代社會。所以,在夫家也好,回娘家也罷,農曆新年除了思鄉情切,更重要的是,中國人也在找尋新的「回家」的意義,至於地理空間上的「在誰家過年」,也就不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