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比「拒絕」更傷自己!不慣說「一字」註定要當職場濫好人

撰文:經理人
出版:更新:

大衛是大家公認的好好先生,升上管理職後,有時必須做出其他人不喜歡的決定。每當這麼做時,他總是罪惡感十足,擔心下屬因此討厭他;同時也覺得很委屈,因為他並不想這麼做,各種想法在腦中揮之不去。

「一想到別人可能生氣,就感到不安」、「會盡量避免衝突」、「揣摩別人想法,跟着改變自己的行為」是大衛常遇到的狀況,也是習慣迎合者會有的行為。

這麼做雖有助減少衝突,但也容易把別人的需求擺在自己的前面,讓人感到壓抑。《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指出, 如果對自己屈從討好的情況感到憤怒,卻沒有適度表達出來,憤怒可能越累積越多,最後爆發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上 ,不僅讓對方覺得莫名其妙,也會破壞自己專業的形象。

相關文章:明明在稱讚別人 竟被誤會在阿謏奉承!FBI教你4招提升職場好感度

+10

逃避衝突、以他人為主,最終犧牲的只是自己

《告別玻璃心的 13 件事》提及,有些人為了迎合他人,反而犧牲對自己更重要的事情。例如為了幫同事的忙而加班,犧牲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到頭來可能花太多時間在做不喜歡的事。《你遇見的,都是貴人》作者布朗妮.維爾(Bronnie Ware)在從事安寧療護的過程中發現,臨終病人的一大遺憾就是迎合他人,他們認為人生如果更照着自己的意思過會更好。

會不自覺迎合他人,可能與你的過往經歷有關。如果童年時期父母經常爭執,你可能會認為衝突很糟糕,並發現乖乖聽話是最好的方式。或者像開頭的例子,大衛透過諮商找到過往被霸凌的經驗,當時他發現如果討好同學、做出他們喜歡的事,他們就不會找自己的麻煩。

想找出自己的迎合行為與過往的關係,可以在迎合情況出現時,閉上眼睛回想,之前有相同感受是甚麼情境,讓影像在腦海中浮現。這種意象法會引起許多情緒,試着去接受這些感覺,然後找出這些感覺在告訴你甚麼? 透過持續觀察,你會對過往創傷有更多了解。

在童年,面對創傷的你無力抵抗,只能順從,但長大後,有了資源、心智更成熟,如果有人再逼你做不喜歡的事,你其實可以拒絕。

承諾前先問自己:答應後會有甚麼後果?

《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建議用一張清單,列出在容易迎合他人的情境下,你希望自己做到的事(參見圖表)。或者寫一張摘要卡,提醒自己有權利說不,以及思考如果答應了會有甚麼後果,內容像是「當有人要我做不想做的事,我有權利拒絕。如果我答應,那只會讓我把氣出在其他人身上。雖然拒絕讓人難受,但那只是暫時的。」

在設立界線時,《告別玻璃心的 13 件事》指出,可以在對話中多加入以「我」開頭的句型,比如「我有專案進度要趕,無法幫你,而且如果沒做完,我會很焦慮」,這樣的表達方式,會比「你總是叫我幫忙,但你沒想過我也很忙。」更能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感受,也比較不會有責備他的感覺。

《高敏感是種天賦 2》則建議,遇到可能與他人起衝突的情況,可以透過文字溝通,讓人更勇於表達;但也要注意,對方無法看到你的表情、語調,可能會對意思有所誤解,因此可以在訊息附註,如果需要,你也可以和對方當面溝通,或者通話解釋。先藉由文字,避免和對方直接接觸,增加自己的勇氣,從相對簡單的方法練習,逐漸掌握堅定立場的技巧。

【延伸閱讀,更多與同事溝通建議】

同事想借故貶低你、挑戰你底線?7種徵兆證明他沒想過要尊重你

+20

同事|「祝你好運」也不該說?8句話似是無害 高EQ人士卻絕不說

+28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