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分享5大職涯建議 最後一點 他希望年輕人比他更早學懂
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早前受邀至北亞利桑那大學(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向林業(Forestry)、工程(Engineering)等科系的畢業生致詞,提到了自己在歷經 40 多年的工作後,對於職涯與生活的看法。
面對台下的畢業生們,他首先提到自己為了投入微軟創建的事業,選在大三時休學,因此並沒有參加過畢業典禮,更沒有機會聽過演講; 不過,若他有機會能在這樣別具意義的畢業典禮聽到演講,他會希望在正式踏入職場前就聽到 5 點建議:
相關文章:成功|自覺已很努力?6個處事態度 看出成功人士層次與你的差別
1. 你的人生不是一場獨幕劇(Your life isn’t a one-act play.)
畢業生或許正在煩惱自己出社會後該選擇怎麼樣的工作——這個決定會關乎到自己一輩子的職涯,為此備感壓力,深怕自己踏出的第一步是「錯誤」的。但蓋茨認為事實並非如此:「你明天、甚至是未來 10 年所做的工作,不必是你要做一輩子的事。」
人生並不像是一場篇幅短、劇情緊湊,在一幕內就結束的獨幕劇。蓋茨離開校園後,他以為自己會為微軟奉獻整個人生,但現在慈善事業才是他的全職工作;在 22 歲時,他從未想過如今他正在做的事,致力於應對氣候變遷及減少各地的健康和教育不平等問題。
他鼓勵畢業生多嘗試,「無論是改變心意或擁有第二份事業,都會是很棒的事。」
2. 你永遠都會有不懂的事(You are never too smart to be confused.)
在離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時,蓋茨認為他已經懂了所有他需要知道的一切知識。然而,要在職涯上有所成長,就需要學習那些「還不知道」的事,而不是專注於自己「已經知道」的事。
他表示,一個人不論多聰明,總會遇到自己不懂的事,「在職涯某個階段,你會發現自己面臨某個你無法獨自解決的問題,」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不要驚慌、喘口氣,嘗試將它了解透徹,並找其他聰明的人來協助,再從中學習;這個人或許是有不同觀點的同儕,或者是願意回答你的私訊(DM,direct message)的領域專家。
「我之所以可以完成所有事情,都是由於我尋求其他人的協助,而這些人比我更了解這些事,」蓋茨表示,人們會樂於幫助你,關鍵是不要害怕詢問。
相關文章:成長|死做爛做只令你持續庸碌 前5%職場精英都有這20個做事習慣
3. 從事能夠解決重要問題的工作(Gravitate toward work that solves an important problem.)
在這個時代,有許多重要問題需要被解決。蓋茨說,新興產業的出現讓畢業生們能夠在謀生時做出不同改變——科技和技術的進步,更容易造成巨大影響。比方說,有些人目標成為林務員(foresters),而在大學學習到的尖端技術(如使用光學雷達製作精準森林地圖的無人機),或許就能從中找到應對氣候變遷的新方法。
而工程師則可以利用自己的才能,來確保每個人都能在 AI 浪潮中受益,或是致力於消除 AI 的偏見。他建議畢業生盡量從事可以解決重要問題的工作,因為「當你花時間解決這些大問題,它會促使你盡全力完成你的工作。」賦予更強烈的使命感,將會使自己更具有創造力。
相關文章:成長|怎麼今天變成廢人了?6個消極跡象 代表你沒好好地過生活
4. 別低估友誼的力量(Don’t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friendship.)
「當我還在學校時,我和另一位學生變成朋友,我和他有着很多共同興趣,比方說看科幻小說、電腦雜誌——那位朋友名叫保羅.艾倫(Paul Allen),我和他一起創辦了微軟。」
蓋茨提醒畢業生,這些鄰座的同學不僅是你的競爭對手,同時也是你的人際網絡、未來的共同創辦人或同僚,更是你未來尋求支持、資訊及建議的絕佳來源。因此,別低估友情的力量。
5. 給自己喘息空間,不代表自己懶惰(You are not a slacker if you cut yourself some slack.)
最後一點建議,蓋茨表示自己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學習,那就是「給自己喘息空間,不代表自己懶惰。」
年輕時的他並不相信假期跟周末,更敦促與他共事的人們長時間工作;在微軟創始初期,蓋茨甚至會追蹤誰提前離開或加班。但隨着年齡漸長,尤其是成為父親後,他意識到生活遠比工作重要。
「不要像我一樣等這麼久才學到一課,」他建議畢業生,多花時間培養人際關係、慶祝團隊成功,並從長時間的耗損中嘗試恢復。
「當你需要的時候就休息一下。當你周圍的人需要休息時,也要讓他們放鬆一下。」
【延伸閱讀,更多打工仔建立正向、積極思維建議】
喬布斯做到的 說不定你也可做到 4大處世哲學成就一代匠人地位
成功|要進步不是靠口號!克服7大「EQ殺手」 事業才能另闖高峰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