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推新政 國民失業都有政府養 背後原因恐機械人「搶飯碗」?

撰文:陳彥婷
出版:更新:

聖誕與新年假期悄然流走,為著生計,香港打工仔多不情願,仍得返回工作崗位,但芬蘭政府於2017年1月1日起就實施全新政策,無條件地向無業人士發放生活津貼,更期望這計劃將推廣至所有國民。如此豪爽,聽起來令人羨慕,但原來計劃是在未雨綢繆,而且跟職場機械自動化將在未來日子普及,政府擔心機械系統會跟人類「搶飯碗」不無關係。

芬蘭政府已於今年1月1日試驗全新政策,無條件地向無業人士發放生活津貼。(iStock)

步入2017年,芬蘭政府便開始試行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先導計劃,向2,000名年齡介乎25至58歲的無業國民無條件地每月派發560歐元(約港幣4,520元),成為歐洲內首個試行政府毋需通過資產審查便向國民「出糧」的國家。

過往芬蘭的相關政策,無業國民需通過資產審查後,才可向政府領取每天基本的25歐元(約港幣204元)生活費,然而,只要相關人士找到工作後,那不論他們的收入有多少,國家提供的福利便會大大削減,因此低收入人士為保福利金便寧願安於無業,令此政策終變相成為無業市民尋找工作的一大阻力。新計劃將會取代現有的社會福利金,不會在無業人士找到工作後便中止發放津貼,讓失業人士在不會損失幅利下,可選擇一些短期工作,鼓勵他們逐步返回職場。據芬蘭現時的生活水平,現時於一所普通餐廳用膳需用上11歐元(約港幣90元),一個麥當勞的套餐大約是7歐元(約港幣58元),以每月向無業人士派發560歐元來說,應能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從而鼓勵他們重新投入職場,自力更生。

未雨綢繆 皆因機械人可能「搶飯碗」

歐美多國近年都在研究全民基本收入計劃的可能性,但既然國民已有工作,政府為什麼還要向國民「派錢」?據CNN的報導,全民基本收入計劃除給予僱員更大保障外,另外亦是要在職場機械自動化普及前作好準備。牛津大學學者Carl Frey與Michael Osborne在2013年推算,美國將有47%職位會在10至20年內被機械人與自動化系統取代,而從事運輸、物流及辦公室管理等行業更是首當其衝。更甚的是,英國政治經濟學者Robert Skidelsky在2015年的研究更估算,現時西方國家會有差不多3分1的工作崗位將會在20年內被機械取締。電動車品牌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亦於去年11月曾於向媒體CNBC透露,在自動化的大趨勢下,如貨車司機等大量基層人口從事的職位將會被淘汰,因此曾建議美國政府應面對現實,制訂全民基本收入來保障國民。

芬蘭率先推行「全民基本收入」計劃,意在紓緩國家日後可能造成的貧富懸殊狀況。(iStock)

芬蘭嘗試推行「全民基本收入」計劃,有指就是為了確保機械化淘汰人手後,所帶來的盈收仍能夠回饋大眾,而非單方面由社會的少數獲利,因此這項為期2年的全國性計劃可謂是一項先導式的社會實驗。芬蘭確為全球首個實施全國性全民基本收入政策的國家,不過其實意大利西部城市利佛諾(Livorno)早於去年6月已開始向城中最低收入的100個家庭派發生活費,荷蘭亦將於未來陸續於數個城市推行相關政策,就連加拿大及蘇格蘭等國家亦在商議類似計劃的可行性,足見如何保障國民在機械化社會裏的生活質素,將成一個全球各國皆需深思的議題。

(資料來源:CNBC、BBC、CNN、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