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書迫在眉睫卻忙在發瑣碎電郵? 教你3步辨別工作優先次序

撰文:經理人
出版:更新:

即使我們知道深度工作的重要,也在工作前調整好身心狀態,想使產值極大化,你還要有效權衡深度、淺薄工作,分配對每項事情投入的心力。

「淺薄工作」和「深度工作」有甚麼分別?(按圖了解):

+12

1. 甚麼是「淺薄工作」,甚麼是「深度工作」?

淺薄工作的定義,是指不需高度認知需求、偏向行政事務,例如回覆email、整理文件等。不過,有些工作沒那麼容易區分,比方說「修改一篇學術文章」「製作一份銷售簡報」「開會討論重要專案的下一步」等。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試圖「量化」工作的實際深度,避免在應該深度工作時,「不小心」做了淺薄工作,浪費寶貴的專注力。只需問自己,「訓練一位聰明、沒受過專業訓練的大學生,由他來做這件事要花多久時間?」便可大致衡量工作深度。

如果大學生很快就能學會,可視為淺薄工作,你應該以深度工作為優先,例如「撰寫學術文章」就是應優先安排的任務。

相關閲讀:寫Proposal技巧|計劃書怎寫才專業? 跟足這12要點客戶一看收貨

+21

2. 「淺薄工作」該花多少時間比例執行?

確認工作種類後,還會面臨一個難題,「該花多少比例,執行淺薄工作?」《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指出,對於基層員工來說,答案應介於30~50%之間。一般人會排斥花太多時間在非技術任務上,但淺薄工作低於30%,會變成一位「隱士」,對於團體成員來說,也不理想。

更重要的是,一旦規劃好深度與淺薄工作時程,除了自己「遵守」原則,還要得到上級的支持。例如,你可以向主管解釋,為提高生產力與專注程度,想要減少兩項淺薄工作。

如果一項工作可以產出「極高價值」的成果,應不惜成本,把特定時段留給它。

圖片來源:經理人月刊第 170 期

3. 哪些事情需要「深度工作」?

最後你該思考的是,哪些事情最需要在深度工作時段執行?有兩種指標能衡量成功,分別為落後指標與領先指標。前者是想改善的目標,例如麵包店想提高顧客滿意度;後者則是「驅動成功的新行為」,像是增加免費試吃活動,顧客對品牌的好感度也會上升。

工作也是如此,要根據領先指標行動,而非根據某種成果工作。舉例來說,學者如果在意每年發表論文的數量,計算深度工作的時數,品質不一定好;如果行為表現是計算花多少時間研究,論文的質量會更好。

工作也是如此,要根據領先指標行動,而非根據某種成果工作。

落後指標、領先指標的概念,與「目標和關鍵成果」(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的目標管理法也很類似。

圖片來源:經理人月刊第 170 期

相關文章:【Email Template】寫Well-Received係錯? 必學8招商用電郵知識

+20

相關文章:【Email技巧】Dear Sir/Madam已過時? 即學電郵禮貌稱呼建議

+18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