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親切不同友善 坦誠相告遠勝動聽說話

撰文:文耀倫 實習記者 鄭巧兒
出版:更新:

職場上,總有一種事事待人以禮的人存在,他們的談吐顧及別人感受,處事亦為人著想,就是這份親切,讓他們得以在團隊中贏得好人緣。然而,職場畢竟是個講道理的地方,如遇著要事,要這群抱著大愛之心的「君子淑女」開口批評或指出同僚不是,他們的內心實是充滿交戰與折磨。

若然真心提出意見,並與同僚保持良好關係,大家自能本著「對事不對人」的心態工作。(iStock)

其實,很多人都會將親切(nice)與友善(kind)混淆,如在職場上分不清兩者的意思,親切就會變成一種負累,甚至比橫蠻的處事態度來得更糟。兩者的分別在於:親切的人多數會為他人獲更好發展而有話直說,而友善的人則只是體貼地對待同僚。簡單地說,做人總不能連一個稜角都沒有。

巧語反成繞圈子

要同時保有親切與友善的態度處理公事,其中一個方法是「三文治」說話技巧:把誠實的反饋夾雜在恭維的說話間,任何批評的意見都以雙倍的好話去彌補。這種說話方式會讓對方聽得舒服,亦可令他們從中反思有待進步的地方,不過得留意,在言談間其實亦在假設對方本身的表現不足,甚至會被人解讀成「繞圈子」或用柔和的說話點出批評,令自己想提出的意見最終可能會隱藏在一堆客套的說話中。

更聰明的做法是在企業建立一個「誠信法則」,即鼓勵員工如實地表達意見,從而讓各人都可向團隊作出反饋及判斷。此做法不是要早在同僚造出魯莽行為前,先發制人地赦免他們的過錯,而是可讓這群職場好人接受工作上的小摩擦,甚至了解到這種表達意見的方法是增加團隊火花的唯一途徑。

「意見不合」不一定造成關係破裂,能為著共同目標善意地提出意見,說不定能建立出更吸引的個人形象。(iStock)

假設每人皆仁慈

在美國軟體公司Help Scout內,員工之間有一個名為「先設仁慈(assumed benevolence)」的非官方指引:常預先假設問題是出於誤解而不是出於惡意,即當員工提出過於尖銳或令人感不快的言論時,聆聽者應傾向認為是自己誤解說話者的用意,而對方的出發點亦是沒惡意的。例如,文字本就容易被人解,如以這「先設仁慈」的概念出發,大家便可自由地分享完整的真相,不需為自己的說話預設防備,就算說出:「這還沒有達到我們的標準」的議題時,對方亦會知道別人對自己有更高的期望。

此方法有著很多好處,其中一個是能鼓勵同伴為改善團隊工作表現而發聲,特別是在收到來自四方八面的意見時,這往往可帶來更多好的結果,皆因所有人都是想努力把這件事情做好,而這當然比只顧及個人友善形象來得重要。

另外,這種前設亦可推動團隊以更高效率完成工作,減少混亂。人們習慣忽視沒有稜角的提問,就如聽到街頭銷售員在路上兜搭問著:「能否請您先看看呢?」的客氣說話置若罔聞,但如在職場中提出「我要在工作天完結前收到這份文件」等的精簡要求,似是命令,卻會令人重視。

正如美國跨國零售企業沃爾瑪(WalMart)創辦人Sam Walton般,他可以因為員工不喝自家超市發售的飲品而將他們辭退,但卻亦很重視每一位員工的意見,甚至願意任何職位的員工直接向他傳達意見,又會在每次股東大會結束後,都會邀請所有出席會議的員工一起舉辦野餐會,討論公司的現在和未來。這種親切的關係使當時的員工感覺自己得到公司的尊重和信任,從產生責任感,積極地與公司其他成員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

或許世界上並沒有人能在收到批評時不會亂想,但如直接刺中問題的核心,卻比採用矯情的方法修補任何的誤解為好。若團隊能建立「先設仁慈」的態度,與同僚一起工作時便能更容易取得成功。

(Help Scout、Global Busines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