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網紅|「追蹤者過萬」又如何?吸金力奇低但「一原因」值得經營

撰文:半宅職薯
出版:更新:

不知不覺,半宅職薯這個筆名我已經用了六年,看看我的 Instagram,下一則帖子便是第一千則帖子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這六年來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和體驗,如果大家有意用工餘時間成為內容創作者或者微網紅的話,這篇文章可能會給你一點啟發。

一切由好奇開始

其實當內容創作者,只是我嗜好中的嗜好。我最重點的嗜好是當一個培訓師,到各大學或機構給予培訓。

當培訓師和與「教書」人最大的分別,是在於培訓師可以有他的主觀見解、價值觀和智慧,可以讓他自由發揮;而「教書」人,則主要是教學生那些書本或課程所記載的知識,必須依書去說。

前者給予我很大滿足感,而說實在,我也很享受為別人帶來啟發的感受;而後者,則比較少發揮空間。

當了培訓師多時,我開始好奇:如果把我的教學經驗整理成一個人設,一套價值觀,突破課室空間限制跳進網絡,那又會是怎樣一回事?半宅職薯由此而生。

相關文章:兼職|有心賺外快 當外賣員非首選?網民稱「這職業」好賺又缺人

+7

初期的半宅職薯

半宅職薯這個筆名,其實是由我和一些很優秀的年青人一起想出來的。一方面是取自電視劇《半澤直樹》的諧音,演活那種生命力,另一方面是表達出我介乎內向與外向之間的性格,可以好「宅」,但亦會和人交際。與此同時,也突顯出我的職涯是由小薯做起的。

半宅職薯當初開始了兩個 Instagram 帳戶,一個帳戶扮演中層管理層,另一個帳戶扮演職場小薯,圍繞同一件事從兩個角度去演繹。這種做法在當時來說頗為創新,也能夠互相帶動流量。

毛遂自薦,多媒體曝光

與此同時,我開始毛遂自薦向各大媒體供稿,當中大部分都談得成並順利刊出。其實毛遂自薦也有一個竅門的,就是先撰寫兩至三篇自己認為具質素的稿讓媒體參考。而每間媒體所收的稿也必須不同,因為萬一他們同意刋出,便會變成一稿多投了。你可能覺得這樣很浪費心血,但不花心血,又談何追逐夢想呢?

不出半年,便有三間出版商找我出書。最後我選擇了其中一間。當時有無數人問我是否自資出書,我也沒有回答,因為這並不是我個人的事情,也涉及出版商。然而時隔幾年,我現在告訴大家,我並不是自資出書,出版商也不會介意吧!

相關文章:活在當下不代表做事可任性 5件事早在20歲便懂人生才不留遺憾

+12

沒有包袱,我手寫我心

有些人會擔心網民的反應,於是為了討好網民而寫一些網民喜歡看的觀點。事實上,一篇有觀點有分析的文章,讚好和自然觸及數目通常都會低於那些通俗笑話或者滑稽短片的。

但我堅持把我的價值觀寫出,因為我清楚知道,只有敢於表達自己,不怕批評惡言的人,才會是一個人物。如果只顧玩流量密碼,那我所做的事對我來說還有意義嗎?

相反觀點,更加欣賞

有時也會在帳戶留言上看到不同的觀點,甚至批評。如果這些觀點和批評是理性又有理據的話,我通常都會回應,並且讚揚表達的勇氣。久而久之,帳戶凝聚了一群理性又有邏輯的 fans,提升了半宅職薯這個帳戶的質素。

內容創作是貧窮的路

有些人也許以為有過萬 fans 的微網紅可以名成利就,但親身體驗告訴我,除非你有一盤與你形象相呼應的生意,否則內容創作者注定捱窮。

當然也有一些廣告公司或者商戶找我合作,用我的 page 出帖子為他們宣傳產品或服務。但通常他們出手奇低,換算下來比我的時薪還要平,甚至寄一件試用品給我便期望我為他免費出帖宣傳。有這樣的 「offer」,只能夠說是我不夠出名,也不夠影響力。

Fanpage 是超級卡片

但作為一個有兩萬多 followers 的 Instagram 版主,在年青人聚會中也較容易和其他人打開話題:「我有 follow 你呀!」、「我睇過你嘅文章!」

中年人都把自己的資料寫在實體卡片上,以反映自己的角色,而年青人就看你的社交帳號有多少 followers,看你的人設定位,去看你有甚麼專長。隨着年青人逐漸接替中層位置,傳統卡片的功能很大機會被社交帳號取代。

結語

常言道「識人好過識字」,但今時今日,別人識你,好過你識人。人工智慧時代已經降臨,知識懸崖式貶值,把人分類的並不是他擁有的知識,而是他所主張的價值觀和所突顯的個性。也許當一微網紅沒有明顯好處,也要花費大量時間經營,但萬一這能夠帶來好處的話,那又會是你意想不到的。

相關文章:不懂把握機會?不知儲錢重要?現實狀況是年輕人在今天可怎上進…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