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兩黨制衰敗社會撕裂 不想含淚投票 「排序投票制」成挽救民主出路?

撰文:陳冠東
出版:更新:

在特朗普再爆侮辱女性醜聞、希拉里個人誠信又備受質疑下,對不少選民來說,共和民主兩大黨的總統候選人都是無法接受,有近10%選民就打算投票支持「第三黨」自由黨及綠黨的總統候選人。然而由於第三黨候選人的勝算近乎為零,現實是很多選民為了不欲見到特朗普坐收漁人之利勝出,只能「含淚」投票支持希拉里,以免被指「浪費」手中一票在第三黨候選人之上。
到底如何打破這困局?包括美國佛蒙特州前州長兼民主黨前總統參選人甸恩(Howard Dean)在內的一些改革派人士,就大力倡議由州選舉開始,逐步推行排序投票制(ranked-choice voting),以擺脫當前兩黨制流弊和美國民主當前的困局。

在驢象之間,要容納第三黨,美國相信要改變選舉制度。(網上圖片)

面對第三黨的挑戰,民主黨於今屆大選中相信對箇中困難感受最深。自由黨一直在吸收「千禧世代」的票源,使希拉里兩面受敵,鎅走她不少選票。所以希拉里競選團隊一直提醒選民不要「浪費」手中的一票,甚至批評小黨派推出候選人競選總統,是「壞大事」。

甸恩最近就在紐約時報撰文,拋出其改革構思。他形容,在11月8日的投票日,東岸緬因州的選民可以領導國家作出改變,因為當地將同時舉行公投,詢問選民「是否贊成緬因州在2018年的州長、眾議院及州內立法機關的初選及選舉中,使用排序投票制」。

排序投票制(Ranked-choice voting)即選民能在選票上,按喜好排列自己支持的候選人。在點票時,首先依照選票上的「第一選擇」來計算候選人的得票,若有候選人能直接取得過半數選票,就可直接當選。若沒有人能直接取得過半票數,就會進行「下輪點票」——得票最少的候選人被淘汰,然後將其得票依「第二選擇」重新分配給其他候選人;按票數再排序後,又淘汰得票最少的候選人......如此類推,直至有候選人取得過半數選票為止。

甸恩曾參與民主黨黨內初選,競逐成為總統候選人,可惜鎩羽而歸。(Getty Images)

有評論認為「排序投票制」太複雜,但甸恩對此不以為然,直言緬因州部分選民其實已對此方法非常熟悉,因為該州最大城市波特蘭已是用排序投票制選出市長。他指出,美國已有10個城市用此方法選出他們的市長,而澳洲及愛爾蘭更將排序投票制用於大選。

甸恩指出,雖然總統選舉並不包括在內,但如果改變能夠落實,將是推動美國民主政治改革的重要一步,因為它一方面保持了兩黨制的一大優點,即「大多數統治」原則,所有當選者最終都是獲得過半數選票支持,不會出現僅僅只有三四成支持就當上總統的情況,引發代表性的問題;與此同時,它在另一方面又能讓選民手握更多權力去發聲,在投票時能放膽投給兩黨以外的候選人,表達自己的政見觀點,但又不用擔心「浪費」手上一票在缺乏勝算的候選人身上,甚至「壞大事」地令自己最憎厭的候選人,坐收漁人之利。

排序投票制讓選民能支持自己最喜歡的候選人,同時又能有效地向最不喜歡的候選人說不。由於參與競爭的人數增多(只非實際只限於兩大黨候選人),這樣可以令到議題的討論更闊更廣,包容更多角度和聲音,不像當前美國政治般,兩黨建制精英都被批評脫離群眾,忽略藍領對貿易協議和全球化打擊他們生計等議題。同時,候選人也不能再一味以為只靠動員鐵票就能爭勝,而要尋求接觸更多立場未必相近的選民,爭取他們起碼在「第二志願」中剔選自己,這亦可能有助減少像今次選舉中所泛濫的人身攻擊,令辯論更見文明,以至在政策主張上也變得更趨向包容。這對於修補社會上的政治撕裂和黨同伐異,可能相當重要。

甸恩指出,事實上這種投票方法也獲得跨黨派的支持,2008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奧巴馬,還有桑德斯都支持排序投票制。而緬因州今次在此議題上的投票,亦預料會獲得來自左中右的選民支持。甸恩道:「我們不需等待眾議院改變兩院的選舉制度,各州由現在開始也能為自己的選舉制度升級,改變2020年選出總統及州議員的方法。」

  排序投票制的流弊  

甸恩的道理說得動聽,不過「排序投票制」亦有其缺點。其中之一,竟是很多美國城市未有適當設備點算這種選票,一旦改變制度,就會為這些城市增加財政負擔。另外,「排序投票制」雖然並不複雜,但始終無法排除令選民感到混亂的可能。在實行排序投票制選出市長的三藩市,當地於2011年選舉中的廢票率達1.2%,比現行制度為高。此外,選民亦需要明白更多候選人的政綱,但到底選民是否願意勤力「做功課」,也是一個疑問。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