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影像】本地豬場引入西班牙黑毛豬 小小黑豬揹負豬農寄望

【社區影像】本地豬場引入西班牙黑毛豬 小小黑豬揹負豬農寄望
撰文:呂嘉麗 陳嘉元
出版:更新:

2014年8月,146頭黑毛豬自台灣飛到香港,分別走入五個農場,準備為港豬農翻身。這些黑毛豬原籍西班牙,來自台灣,毛髮黝黑濃密、身形瘦長結實。香港人每年吃掉160萬隻活豬,但在政府回收牌照、發展商覓地起樓夾攻下,本地豬業卻日漸式微,從1980年代的4000個豬場鋭減至現時43個,本地豬隻佔市場5-6%。留低的豬農,個個都自強不息。因為不少豬肉檔自稱賣本地豬,但其實豬隻由內地飼養、香港屠宰,中、港豬難辨,他們便想到讓人從豬隻顏色分辨。有豬農引入高級的西班牙種「黑毛豬」,希望建立港豬品牌,重奪「主場」,英明農場的尹偉明便是其一。攝影:陳嘉元撰文:呂嘉麗

黑毛豬媽媽每胎生8-10只豬寶寶,比白豬少2-4胎。(陳嘉元攝)
黑毛豬媽媽每胎生8-10只豬寶寶,比白豬少2-4胎。(陳嘉元攝)
每個豬場只養幾隻豬公,牠們的職責是繁殖。(陳嘉元攝)
尹偉明說,不少豬寶寶會在豬媽媽躺下時壓死,所以買入了窄籠,令豬媽媽躺下時速度減慢,讓豬寶寶及時走開。(陳嘉元攝)
加入了水簾及抽氣機,便能幫豬場降温,換走空氣。(陳嘉元攝)
豬界裏似乎沒種族歧視,只要自小生活在同一空間,便很少不和。(陳嘉元攝)
尹偉明養豬57載,豬場不斷擴大。(陳嘉元攝)
豬吃的是栗米、黃豆、麪包碎混成的粉。(陳嘉元攝)
豬仔對陌生人相對敏感,有時我們一進場,全部豬都站起來,朝我們看。(陳嘉元攝)
尹偉明在為母豬輸精液配種,途中他會模仿豬公的聲音叫。(陳嘉元攝)
豬場的污水要經過處理,符合標準才能排出。(陳嘉元攝)
黑豬們揹負着本地豬翻身的希望。(陳嘉元攝)
因為有地,尹偉明更敢長遠投資。那也是因為他看到明天。他解釋,英明農場的寓意是「英勇抗逆境,明天會更好」。(陳嘉元攝)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