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再啟良性互動 重建央港互信
上周五(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揭幕,今次大會各項議程中,重頭戲本為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簡稱《綱要》),但開幕當天,香港乃至國際輿論的焦點卻落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簡稱《決定》)。《綱要》闡述了國家未來一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圖大略,展現了中央對國家治理與發展前景的自信,《決定》則表明中央將大刀闊斧整頓香港的選舉制度,對港人習以為常的政治運作方式的不信任躍然紙上。
其實,自針對修訂《逃犯條例》所引發的社會動盪而制定《港區國安法》起,中央已不再掩飾對香港喪失了政治信任。一波又一波的「整頓」,令蕭瑟寒意持續籠罩着香港社會,有人自怨自艾,有人怨天尤人。接受過最基礎教育的人都應該懂得,這種消極負面的態度無助解決問題。中央用強硬手段促使香港社會正確認識香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特別行政區所應服膺的政治倫理,港人縱使百般不是滋味,卻也無法否認大家對「一國兩制」的想像偏離了正軌。擺在眼前的現實是,香港必須務實地看待中央在香港的角色,共同重構彼此的政治信任,更應看到「整頓」只是香港社會改革的起點。
中央出手修改香港選舉制度的消息,近月伴隨着關於「愛國者治港」的討論而逐步明朗化。上周五,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政治局委員王晨在大會首次全體會議上作出關於完善香港選舉制度決定草案的說明。代表小組會議將於本周跟進草案具體審議工作,按照既定會議日程,應該是先在本周一(3月8日)上午審議草稿初稿,再於周二(3月9日)下午審議修改稿,最後則在周四(3月11日)閉幕的代表大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正式表決通過《決定》。
「愛國」包含同胞互信認同
根據王晨說明,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必要性,在於近年社會亂象揭示現行機制存在隱患。為了確保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在香港依法施政和有效治理,以及「一國兩制」實踐沿着正確方向前進,中央有需要通過今次的《決定》來做到「愛國者治港」、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及維護憲制秩序,其具體內容是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規定的香港行政長官及立法會選舉制度,並為香港政府對本地法例作出後續的相應修改提供基礎,而修改主要方向則是擴充選舉委員會的規模和職能,以及為相關選舉建立一套全流程資格審查機制。
顯而易見,「愛國」是貫穿今次中央《決定》的最重要關鍵詞。王晨前後十多次提及「愛國」,至於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總體要求,也是「從制度機制上全面貫徹、體現和落實『愛國者治港』的原則,確保管治權牢牢掌握在愛國愛港力量手中」,在同一場合發表的《綱要》亦指出,要「增強港澳同胞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在確保大多數港人符合「愛國」標準之前,北京自然很難信任這個曾經多次發生反中央示威的邊陲城市,並且採取強硬措施扼殺各種可能威脅其管治權的風險和隱患。
與此相對,一些港人總是批評北京「愛國」標準飄忽不定,甚至強行將它跟「愛黨」等同起來,但事實上,前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已提及「愛國」教育基本內容之一是「實現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不懈追求。要加強祖國統一教育,深刻揭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增進廣大同胞心靈契合、互信認同,與分裂祖國的言行開展堅決鬥爭」,反映北京認定「愛國」包含了在同胞之間的「互信認同」上跟「港獨」一類分離主義思想「割席」。
今次《決定》出爐,象徵央港互信陷入新低,過去幾年的社會動盪,讓北京感覺不少港人難以信任,故此要將安全系數收緊到相當保守的程度,透過近乎倒退的政制改革安排來約束「反中亂港勢力」。可是,事情之所以會發展到如此地步,除了有北京及香港當局長期誤判本地民情的因素外,香港的泛民主派也需要負上很大責任,因為他們始終不肯與破壞繁榮穩定的「攬炒」與推翻中國主權的「港獨」明確割席,北京因而擔心他們也成為了「反中亂港勢力和本土激進分離勢力」。本港的從政者日後必須汲取教訓,表明自己屬於遵從國家主權安全底線的「愛國者」,藉此重新建立跟北京的政治互信。
《決定》源於央港互動惡化
另一方面,這次中央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基本思路乃是希望「形成一套符合香港實際情況、有香港特色的新的民主選舉制度」,其實這種有「香港特色」的選舉概念並非首次出現。早於2015年5月,時任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就在本地報刊發表題為《以制度自信推進有香港特色的普選》的署名文章,指出「香港的一些政治力量和人物也才能知所趨避,逐漸調整政治立場,以實際行動尋求與中央政府的政治互信和良性互動,從而謀取自身發展的更大空間」,可惜,這種呼籲未獲香港社會及反對派的正面回應,導致央港關係變得愈來愈僵。
回想上一次對香港《基本法》附件一、附件二規定的行政長官與立法會產生辦法作出修改,是2010年時任特首曾蔭權提出的「起錨」政制改革方案。那年在立法會表決通過附件的「修正案」一個月前,民主黨、終極普選聯盟及民主民生協進會多位成員先後與時任中聯辦副主任李剛等就政改方案進行「破冰會面」,當時李剛還直接表明「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是在《基本法》的框架下,理性討論,坦誠溝通,凝聚共識。對抗只能適得其反……我們願意與任何理性、有誠意、負責任的香港政團進行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最終雙方這種良性互動成功締造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由香港本地推動的政制改革。
對未來的香港社會來說,如何重啟跟中央政府之間像十年前那樣的良性互動,肯定會是一大議題。在中央表明要大力打擊「反中亂港勢力」的當下,想讓央港互動返回良性正軌無疑會有極大難度,但這絕不代表港人可以撒手不做任何事情。既然激進抗爭已經證明並不可行,香港各界必須回到溝通、妥協之路,拒絕「逢中必反」或用各種陰謀論來理解闡釋北京政策,更要思考可以怎樣重啟與中央的良性互動之門,別再拘泥「跪低」或「投降」一類非理性的指摘,而這亦是《香港01》近年一直倡議從政者站出來表態反對激進極端民粹思想的最大理由。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近年央港互信遭到破壞是無可否認的既成事實,我們僅能樂觀期盼和努力爭取修補跟北京的政治關係。從全國政協副主席、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上月底在全國港澳研究會專題研討會上的發言可知,中央仍舊判定「香港社會絕大多數中國公民是愛國的,站在愛國者對立面的是那些少數反中亂港份子」,《港區國安法》生效以後,相關犯罪行為大幅減少,估計亦足以佐證此點屬實。不少香港人心中還是真誠擁護國家主權和認同保持本地繁榮穩定、長治久安的重要性,而在此一基礎上籌劃重建跟北京的政治互信和良性互動,自是刻不容緩的事。
「治理」與「整頓」並軌而行
香港的從政者對此尤其要作深刻反思。對於中央出手改變香港選舉制度,建制派紛紛拍手稱好,但在盲目附和的氛圍之中,有內地學者當頭棒喝:「中央不要忠誠的廢物」。這是一矢中的的諍言。在中共的語境裏,「治理」與「整頓」絕不是相互對立,而是並軌而行,甚至可以說,「治理」、「整頓」二者最終都只是想為持續的改革創造條件,推動社會發展。《綱要》與《決定》同時出現在人大議程,就是對此最好的提醒。
表面上看,修改選舉制度旨在令香港泛民主派「撥亂反正」,擔當不背離應有政治倫理的「忠誠反對派」,但若以為這就符合了「繁榮穩定、長治久安」的要求,只可說是自欺欺人。上周六(3月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港澳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韓正接見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時,在重申「愛國者治港」的大原則之餘,強調香港必須着力搞好經濟民生,切實有效地解決深層次矛盾。這些話語其實都不「新」,但呼應了中央在關乎國家大策的《綱要》裏提出的大原則,既要在經濟發展上取得新成效,也要令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歸根結柢,就是要求治理者持續改革、提升效能。這恐怕才是中央對「愛國者治港」最根本的要求。
敬請留意2021年3月8日出版的第255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你亦可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