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預算用度未夠精準 理財尚須想民所想
上周三(2月24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2021/22年度政府開支約為7,278億元、收入約為5,911億元,期末財政儲備估計結餘約為8,011億元,數額相當於約13個月的政府開支。在介紹整個預算案的逾二百段、二萬多字演辭裏,陳茂波自言一邊想「穩經濟、紓民困」,另一邊又希望「抓緊未來發展的大方向與新趨勢」、「策略性地在關鍵環節加強政策引導、措施配合及資源投放,讓香港的產業發展更豐富、多元和互動」,可惜,預算案具體內容似乎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香港社會至今尚未走出疫情陰霾,但這份預算案卻決定削減逾一成政府開支,而且壓縮部份主要來自各種「減糖」措施,包括綜援與各類津貼計劃的額外補貼減半與下調寬減薪俸稅、利得稅、個人入息課稅與住宅物業差餉的金額上限,以及將去年向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發放10,000元現金改為分期發放總額5,000元的電子消費券。大概因為這樣,各方普遍對這份預算案頗有微言,而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的即日調查,市民不滿的比例甚至高達56%,滿意淨值創下歷史新低的負36個百分點。
平情而論,雖然坊間對這份《財政預算案》負面回應甚多,但其內容亦非全無可取之處,例如司長今次決定上調已經多年沒變化的股票交易印花稅、私家車首次登記稅稅率與牌照費用,總算勉強展現了一些敢於改善社會負擔不公現況的意向出來;至於預算案裏關於擴大政府發債規模及提早回撥「未來基金」投資回報的措施,也是正面回應了過往包括《香港01》在內的媒體及坊間意見領袖的批評,客觀上應該能起到善用低息環境增加庫房收入與清楚反映實際財政情況的效果。
內容不無可取 行事仍欠魄力
令人遺憾的是,以上這些在預算案裏的適當舉措,卻又因為其行事不夠乾淨利落而大大限制了作用。股票印花稅僅微調至買賣雙方各付0.13%,稅率與回歸之初的0.15%還有相當距離。私家車的首次登記稅與牌照費用提升幅度劃一處理,全未考慮車價、車主收入及道路使用情況等影響公平性的因素。舉債安排則始終借發展本地債券市場、增加市民投資回報兩點遮遮掩掩,不肯承認它可以支持政府融資發展和建設。魄力不足的拖泥帶水作風仍一如以往,致使原本的好事都變了味。
尤其在回撥基金收益一事上,相關安排更充斥着自相矛盾的內容。陳茂波在前年和今年的預算案裏,先後將曾俊華設立的「房屋儲備金」及「未來基金」投資收益回撥到政府賬目,並表示這樣有助支持財政儲備,然而,回撥過後卻未見到政府利用這批資金做了什麼事,像這三年「房屋儲備金」回撥總計逾600億元,公共財政開支總額用在房屋方面的金額竟連增加100億元都沒有,那麼回撥除了協助「造數」外,又有何意義呢?從陳茂波今番措詞看來,「未來基金」投資收益的下場恐怕亦無分別。
花錢零碎失焦 問題意識從缺
幾乎在每份《財政預算案》發表之前,我們總會語重心長地提醒財政司司長不能只思考當下如何「守財」累積儲備或「派糖」贏取掌聲,而是需要有中、長期經濟投資的意識和內容,為政府制訂一個具備前瞻性的長遠財政計劃,積極善用公帑刺激經濟動力、為社會未來謀發展。結果,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內容表面上是「減糖」了、沒「守財」了,也提出了幾個看似有道理的發展方向,可是,它真正打算要用的錢卻依舊未見得去了正確的地方,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舉例來說,陳茂波的演辭提到本港疫後需要發展「數碼經濟」,這個方向明明十分正確,不過,他提出的措施之一居然是從下一財政年度開始分三年撥款貿易發展局近四億元,用來資助該局開發虛擬平台,以增強舉辦線上活動的能力及推行數碼化。其實貿發局於2019/20年度末的資金總額尚有近30億元之多,並且本身也一直有充足資源進行相關工作,完全看不出有在此刻增加其撥款的需要,加上其他「智方便」、「香港法律雲端」與電子政府計劃等項目進度緩慢,更見當局資源調撥何其不善。
就連進行了一年以上的應對疫情工作,預算案建議措施都仍然改不了焦點失準的毛病。各種撐企業措施繼續是「一刀切」,毫不考慮大公司根本沒需要這些幫助;紓解民困措施也一樣不能精確扶持低收入群體,並且還堅拒設立失業救濟金。支援就業主要還是靠培訓、進修延後問題,真正在協助勞工的僅得資助公私營機構設立有時限職位,而去年4月開始設立的職位至今逾半尚未完成招聘,倍增撥款只怕不能提升行政效率之餘,反而變相鼓勵涉事機構延續職位時限,平白減少了原本可以支援的人數。
要解當下危機 更要想像未來
在上一期的周報社論文章,《香港01》已告誡這位財金官員首長不應該自滿於當一名會計師,無奈等到陳茂波第五次在立法會宣讀《撥款條例草案》,他仍然只可以交出一份會計師式《財政預算案》。他口中所說的「赤字預算」,實際並非某地政府主動為刺激經濟進行大幅投資的財政策略,而是一名會計師用來描述一般性開支數字高於收入的「預算赤字」而已。這幾年來,他和現屆政府既拿不出當下化解基層市民困境的方案,又沒有什麼促進本地經濟長遠發展的規劃,主因正在於欠缺一名財經領袖應該具備的問題意識。
就以陳茂波今年的演辭為例,好一個大字標題《提振經濟》的章節,開首竟會是空談配合國家的政治表態,全無提及香港存在什麼具體問題,甚至連這兩年發生的事情怎樣影響本地經濟、暴露何種缺陷等都一律從闕,彷彿只要不指出問題,就沒需要提出解決方法。接着「公共財政」一章開列「節省開支」、「增加收入」兩節,略為堆砌數字以後,就膽敢用節省百分之一經常性開支及持續審視引入新稅種作結,中間還不忘插入幾句說政府薪酬開支難以壓縮、願意認真聆聽社會意見云云,根本無心真正思考解決問題之法。
歸根究柢,任何一份好的財政預算,背後都有一個宏觀規劃,而要做到這樣,就必須先認清短期和長期分別要處理什麼問題,對當下緊急狀態要作出精準且快速的應對,對初見端倪的挑戰未雨綢繆、事先準備解決方案,但最重要的還是構想未來的理想願景,我們才可以知道前路應走向何方。香港歷年《財政預算案》都就不同行業作過各種支離破碎、天花亂墜的工作,卻一直無法讓港人看到產業轉型的方向及前景,相反更像是每隔幾年就原地打轉、重複口號……陳茂波以前的司長如是,他本人顯然亦沒有任何改變。
近代西方國家不時有人說「預算是一份道德文件」,箇中精神正如《聖經》中的一句話:「要知道,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哪裏。」身為基督徒的陳茂波對此理應不會陌生。今年這一份《財政預算案》沒有花錢的地方,自然就是一眾港府高官不上心的問題,而他們選擇將公帑用在什麼環節,無疑也展示了他們真正在意的是什麼。假若撰寫今年這份「道德文件」的人不是盲頭烏蠅,那就肯定需要反思一下:為何他們看到的景象始終跟大部份市民南轅北轍?
敬請留意2021年3月1日出版的第254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你亦可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