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公平正義不可忘 人人都是「持份者」
反修例運動持續至今,社會嚴重撕裂,警民衝突幾乎無日無之──有激進示威者向警方投擲汽油彈,有女示威者疑似遭警方布袋彈射盲右眼。暴力橫流,任何熱愛香港的人都不願見到。但正如《香港01》過往幾期社論指出,若要為街頭運動「拆彈」,各界不應再惑於衝突表象,必須正視問題本質,直面長期困擾香港的深層次結構矛盾。政府更是責無旁貸,理應在經濟產業結構和社會治理上,大刀闊斧地作出改革,讓香港成為市民安身立命之地。否則,這個家園只會繼續沉淪。
改變始於認識,但管治精英認識到問題所在嗎?在8月9日的記者會上,有記者向特首林鄭月娥提及,示威者其中一句口號是「玉石俱焚」,意指通過影響經濟,迫使政府回應訴求。對此林鄭認為,一小撮示威者不介意摧毀香港經濟,因為他們不是社會「持份者」,這番言論自然引起不少爭議。
林鄭月娥或許意識到上述言論確有不當之處,因此主動在上周四(8月15日)作出澄清。她聲稱當時的意思是:「除非有好少數人因為覺得自己『無份』而不惜摧毁社會,香港經濟發展對每一位香港人都好重要。」然而,在不少人眼中,這種解釋只是在輿論壓力下「補鑊」,不算由衷之言。
我們認為,林鄭月娥8月9日的言論可以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第一種,她不認為自己有錯,錯的是不斷「搞事」的示威者,若她真的這麼想,就是典型的傲慢;第二種,她在進行自我批評,對政府無法令示威者成為「持份者」而感到愧疚。
我們不清楚特首的真正想法,但衷心希望第二種解讀是對的——當這個城市撕裂到如斯地步,任何有常識的人都不會否認,香港明顯欠缺公平正義。正因如此,許多市民,特別是年輕人感到前路茫茫,種種不公導致他們以街頭政治的方式宣洩不滿。面對這個狀況,當局實在不能聽之任之,而應該審時度勢,適時向示威者展現誠意,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讓心懷不滿的「非持份者」,晉為安居樂業的「持份者」。
沒有經濟民生 何來公平正義
反修例運動爆發以來,許多社會賢達提議重啟政改,希望透過雙普選解決管治困局。《香港01》並不否定普選的價值和重要性:一來,它是《基本法》明文規定的政治目標;二來,它確實有助解決政府認受性不足的問題。必須警惕的是,各界不應在追求政治民主時本末倒置,忽略更重要、更關鍵的經濟民生。
過度重視政治民主,忽略經濟民生,根本不足以支撐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例如法國總統馬克龍便由普選產生,但當地照樣爆發持續多月的「黃背心運動」,折射貧富不均的社會問題;意大利政府也是通過選舉上台,但執政聯盟內的不同派系卻沉溺於政治鬥爭,令該國繼續在經濟危機中空轉。西方國家的經驗證明,即使政治民主到位,但假如經濟民生問題處理失當,肯定不會帶來善治。
回到香港,我們要問,這裏的困局是源於欠缺民主自由嗎?當然不是。現時的香港肯定比港英年代更民主、更自由,但房屋、醫療、教育、養老等攸關公平正義的經濟民生問題,卻比回歸前嚴峻得多。可以說,香港目前的困局是欠缺公平正義的問題,甚於欠缺民主自由的問題。倘若社會欠缺經濟基礎,只有選票而沒有飯碗,那麼,公平正義必然無從談起,民主自由亦只會是鏡花水月。
重拾執政初心 其時與民同行
林鄭月娥的「持份者論」是一個打開香港問題的鑰匙。為何在這個人均收入高達4.8萬美元、排名比德國還高的「發達地區」,會有這麼多市民淪為「非持份者」,以致要訴諸暴力抗爭?誠然,政治衝突無法令香港變得更加美好,假如繼續惑於這些表象,看不到問題的真正根源其實是深層次結構矛盾,政治衝突將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屆時暴力只會繼續上演。
凝聚社會共識,為香港找出可行應行的出路,避免蹉跎歲月,是執政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對政府來說,收拾殘局的最佳辦法,莫過於讓大眾看到它真的痛定思痛、改弦易轍。
第一步,林鄭月娥應該重拾「初心」。還記得在兩年前的就職演說中,這位從梁振英手上接過爛攤子的女特首承諾,要「讓所有生活在香港的人都抱有希望、感到幸福」。但兩年過去,林鄭在推動經濟結構改革、改善社會治理上交白卷。身居特首高位卻不知矛盾所在,難免讓人覺得「同行We Connect」口號已經走數。在香港經歷回歸以來最嚴重的政治衝突後,我們期望執政團隊總結經驗,汲取教訓,重拾初心。
重拾初心以後,政府必須聚焦於長期困擾香港的難題,亦即深層次結構矛盾。《香港01》不厭其煩地指出,港府的管治思維早已不合時宜。它一直死抱「大市場、小政府」邏輯,坐視既得利益,特別是地產霸權橫行,看不到利益分配嚴重不均的問題。正因當局機械地視「干預」為萬惡,導致在房屋、醫療、教育、安老等範疇上怠政懶政,許多有需要的市民生活因而被迫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與其小修小補 不如大刀改革
某程度上,政府已意識到問題之嚴重,但仍然有偏差。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上周的記者會上宣布一系列紓困措施,包括寬免薪俸稅、綜緩出雙糧,以及公屋免租一個月等。作為應對經濟下行的緊急安排,這些舉措值得支持,但本質上仍停留在「派糖」麻痺市民的層次,絲毫未有觸及不合理的政治經濟結構。倘若林鄭月娥在10月《施政報告》中不提出明確規劃和長遠措施,繼續以「小修小補」的方式紓解民怨,絕對是掩耳盜鈴。
正如一些中央官員所說,香港累積了不錯的「家底」,絕對有條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舉例說,當局短期內最少應該全面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為解決房屋問題打響頭炮;中長期則可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從地產商手上收回閒置土地,透過廣建公屋,根治市民居住問題。
當局亦可動用巨額財政儲備,推行大學免學費、全民退保等善政,為市民消除生活中的後顧之憂。本屆政府時常把青年「三業」掛在嘴邊,如何兌現?簡而言之便是要讓年輕人輕裝上陣,除了降低求學成本,當局亦應大力發展創科等新興產業,擺脫過度依賴地產、金融的經濟格局,為年輕人創造多元就業職位。
所謂「禍兮福所倚」,政治衝突之「禍」,揭示公平正義的重要性,為病入膏肓的香港指點迷津,這恰恰是我城之「福」。1966、1967年兩場暴動,給港英政府革除弊政創造條件,香港如今又踏入轉型期,今次反修例浪潮引爆社會深層次矛盾,不也正可能為特區政府推行新政鋪平道路?政府必須亡羊補牢,重新與社會connect,唯一方法就是杜絕區分「非持份者」與「持份者」的妄念,展現魄力,因勢利導,通過改革解決深層次結構矛盾,讓所有人都成為「持份者」,藉此根絕在網絡空間蔓延的「焦土」思想。不然,失望的人將繼續失望,香港亦難以涅槃重生。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8月19日出版的第176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您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