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流感再毒 毒不過官僚懶政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截至上周四(2月1日),本港今年錄得95宗流感死亡個案。因為感染流感而失去生命,可能是一種「不幸」,但只要對比香港和鄰近地區的流感死亡數字,就更令人質疑,這到底真的是「不幸」還是另有原因。例如人口達2,300萬的台灣,同期因流感死亡的個案只有大約30宗;至於人口大約60多萬的澳門,官方通報的死亡個案就只有1宗;人口730多萬的香港卻死了近百人,假如以台灣、澳門的流感疫情作比較,就顯得香港的死亡數字實在高得過分。

延伸閱讀:【冬季流感.觀點】醫護人手緊絀 十年如一日 醫管局重覆犯錯

因為流感蔓延擴散、醫院人滿為患。(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當然,這不排除是因為不同地區的衞生部門,在統計口徑上有分別。不過無論如何,香港的衞生部門都有必要解釋為何會出現這個現象。但就算撇除統計問題,可以肯定的是,香港在防控流感的一線防疫機制,明顯比台灣和澳門落後得多。

例如台灣當局早已把公費接種流感疫苗的計劃,涵蓋幼童至就讀高中的青少年,以及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士;而澳門的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計劃更廣泛,就連經常接觸公眾的賭場職員、社會工作者等,亦可免費接受疫苗注射,更重要的是政府的衞生人員, 會為學校或企業安排集體接種。相比之下,香港的流感疫苗接種計劃,資助範圍只包括12歲以下的小童,以及65歲以上的長者;而且資助的方式,主要是讓市民自行到私家診所接種,把政府的一線防疫責任,也以「自由市場」之名推卸給私家醫生。

香港的流感疫苗接種計劃,資助範圍只包括12歲以下的小童,以及65歲以上的長者。(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其客觀結果,就是私家醫生多年來在賺取政府補貼的同時,本港的流感疫苗接種率卻一直偏低,不少市民因為怕麻煩,又或者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危機意識,而未有接種流感疫苗。據香港政府統計,只有大約一成人接種了流感疫苗,意味在現行的流感疫苗資助計劃下,絕大部分的香港市民都暴露於流感病毒的風險之中,亦令整個社會無法產生「群體免疫」效應,導致疫情擴散得更快、更廣、更嚴重,而政府官僚似乎一直對此置若罔聞。

試想,假如香港亦如澳門一樣,由政府安排醫護人員到學校、企業集體注射,每劑疫苗的成本只消數十元或近百元,以香港政府坐擁近萬億元財政儲備,絕對負擔得起有餘。或者有人擔心這會「與民爭利」,對私人醫療體系的收入構成影響,但防控流感的成效既涉社會整體利益,更是人命關天的大事,所謂的「與民爭利」,如果是政府為市民「爭」取最符合公眾「利」益之事,試問私家醫生的利益又算什麼?

延伸閱讀:【政策分析】流感疫苗接種率低 市民枉送命 扔五億救火又如何?

冬季流感疫情日益嚴重,特首林鄭月娥上周宣布撥出五億元應急。(梁鵬威攝)

五億撥款 未有針對根本問題

因此,當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會撥出五億元應對這一波冬季流感疫情,不禁令人啞然失笑。因為這筆資金,大多是用作追補2002年政府削赤時,多年來一直凍結前線醫護人員的增薪點,這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早就應該解決,而其餘款項則用作發放加班津貼等,不但未有重新檢視整個流感一線防控機制的缺失,更遑論從根本上解決醫護人手長期不足的老大難題,一如既往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事實上,本港醫護人手不足,已經困擾社會多年,而多年來政府竟然拿不出根治之策。目前本港的醫生對人口比例,大約是1.9名醫生照顧1,000名市民,相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值3.4對1,000,相差近倍。在醫護人手嚴重不足的當下,別說每逢流感高峰期各家公立醫院甚至私家醫院都會病床爆滿、人滿為患,就算在平日,市民要長時間輪候政府門診服務,專科門診非緊急新症的輪候時間要以「年」計,早已成為常態。假如要追上OECD的平均水平,按推算香港需要即時增加1.3萬名護士和1.1萬名醫生。

然而,食衞局去年中公布的醫護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卻指,香港到2030年「只會」欠缺普通科護士最多2,727人、醫生1,575人,故提出在2016/17至2018/19學年增加50個醫科、20個牙科資助學士學額等。但無論從各家醫院長期大排長龍的現況來看,以至香港正步入高齡化社會,未來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勢將面臨爆發式增長,醫護人手短缺的問題只會日益嚴峻。要知道培訓一名本地醫生至少需要六年時間,專科醫生更需要十年以上;培訓護士也需要至少三年。要透過本地培訓增加人手投身醫療體系,本應現時就需要動手。

延伸閱讀:【城市數據】香港需增2.46萬名醫生護士 始追上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醫護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指,香港到2030年欠缺普通科護士最多2,727人及醫生1,575人。(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鴕鳥心態 讓醫療體系不斷腐爛

的確,要從根本改革醫療體系是一件非常艱巨的任務,必定會觸動部分人既得利益。政府如果想加快行動,固然可考慮引入非本地醫護人員,盡快填補空缺;如果不想「得罪」執業醫生組織,就應大幅增加培訓本地人手。惟香港的官僚卻不知何來的盲目樂觀,以為醫護人手不足問題還可年復年地鴕鳥下去,結果兩頭不到岸,無異於眼白白地任由醫療體系不斷腐爛、逐漸步向崩潰。由此看來,幾乎每半年上演一次的流感疫潮,最「毒」的不是不斷變種的流感病毒,而是政府官僚的短視、因循、避事、懶政!

電子道路收費計劃議而不決30多年,令道路擠塞情況日益嚴重。(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類似的懶政現象,同樣在不同的社會領域不斷上演,如環保方面,源頭減費、支持回收業多年來流於口號空談,家庭人均垃圾製造量多年來不減反增,官僚任由大量有回收價值的垃圾逼爆堆填區;交通方面,電子道路收費計劃議而不決30多年,控制車量增長更成效不彰,道路擠塞情況日益嚴重;而最明顯的則是房屋問題,面對28萬宗公屋輪候申請、劏房居民創下20.97萬人的紀錄新高,政府官僚的處理辦法只是提供一些居住條件較佳的「良心劏房」,又或研究興建臨時的貨櫃組合屋,而不是從棕地、荒廢農地、丁屋用地等方面入手,就連根據合約精神回收現時用作私人會所的官地,也一直拖拖拉拉,所謂的社會深層次結構矛盾,正正是這種避事、懶政的官僚作風而加深惡化。

延伸閱讀:【01周報社論】還香港人有希望的未來 林鄭還要做什麼?

香港已經回歸了20年,一眾官僚不斷削弱港人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信心。(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香港已經回歸了20年,但不少市民仍懷緬港英殖民地歲月,並非無因。假如沒有港督麥理浩提出大膽的新市鎮發展計劃,今時今日香港的居住環境恐怕將更惡劣;假如港督衛奕信礙於當時的社會壓力,令新機場「玫瑰園計劃」無了期地議而不決,香港亦不會成為今天的航空樞紐。不少港人曾經期望,在香港回歸之後,香港人「當家作主」定必會比殖民地官員優勝,只是各項社會深層次矛盾都告訴港人一個不堪的事實,一些特區政府官僚的作為,可能比殖民地時代更不堪。去年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落區探望劏房戶時,表示劏房的居住環境比1960年代更差,正正是對回歸以來政府官僚懶政的強烈控訴。一眾無為懶政的官僚,不但草菅人命,同時亦不斷削弱港人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信心,無異於刨挖香港的發展根基。假如部分立法會選舉參選人,因為被指並非誠心擁護《基本法》而遭到選舉主任「DQ」,這些庸碌無為、尸位素餐的官僚,更應該被「DQ」。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2月5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8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延伸閱讀:【01周報社論】香港回歸20年 一國兩制「失敗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