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藏異物「咩都有」 忽視易招牙肉發炎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不少病人因日常生活或進食時牙齒有異物感而求醫,到底牙齒之間可以藏起什麼千奇百怪的東西?除了實體「異物」卡在牙齒或牙肉之間,有時牙肉發炎都會產生「無形」的異物感,發炎惡化亦有損牙齒健康。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牙科醫生黃凌旻

醫善同行醫學顧問、牙科醫生黃凌旻

於臨床經驗上,牙齒異物常見於病人的牙縫、牙肉邊沿、牙齒表面等。筆者見過的牙齒異物可謂五花八門,最常見的是食物殘渣。當我們牙齒之間的牙縫不夠緊貼,進食蔬菜及肉類食物如牛腩等,殘餘物就容易攝牙罅,令人頓感不適。亦有病人進食時遭到魚骨或雞隻碎骨插入牙肉,直呼痛楚。

然而若病人的牙齒本身備受酸素侵蝕,其牙齒表面可能出現「火山口」一樣的凹位。他們進食一些硬食物例如花生、果仁、芝麻等,甚至是「黏牙」的麥芽糖時,食物容易卡在凹陷位,一口咬下去時,隨時有咬崩或咬裂牙齒的風險。

除了食物,各類異物亦會出現在病人口中,例如牙籤、牙石,甚至是是脫落的補牙物料、牙齒貼片等。值得一提的是,大多市民用餐後愛用木牙籤「撩牙」,但有時過度用力,易令木籤斷裂、木碎隨即攝在牙縫或插入牙肉邊沿,弄巧反拙。

除了實體「異物」卡在牙齒或牙肉之間,有時牙肉發炎都會產生「無形」的異物感,發炎惡化亦有損牙齒健康。(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異物以外,牙石脫落亦可能造成異物感。當牙菌膜於牙面積聚而未被清走,混和口水中的鈣化物就會形成牙石。牙石恍如石屎牆,進食或刷牙時有機會令其剝落,攝入牙罅。

再者是補牙物料,如果病人曾經補牙,物料在日常使用或護理不足的情況下有機會崩裂及脫落,除了碎片攝在牙罅,本身補牙位置亦相對出現缺口,需要重新修補,以確保牙齒間的接觸面有足夠的緊貼度,減少食物攝牙罅,引致蛀牙的情況。

曾有印象較深刻的案例,有病人外遊東南亞國家期間,以美容為目的接受牙面打磨,再用補牙樹脂物料黏上閃石飾物。惟回港後部分閃石脫落,牙面上的脫落之處出現破洞,影響外觀之餘亦容易攝入食物,需要立即修補。

如果大家發現牙齒有異物感,而照鏡發現異物位於可見的位置,建議正確使用清潔工具,例如牙線或牙縫刷,有效清潔牙縫和牙肉邊緣的異物。(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另外,牙肉發炎有時也會產生異物感。比較常見的情況例如智慧齒冠周炎,即智慧齒附近清潔不足,牙肉可能紅腫發炎,令病人齒間出現異物感。若這些發炎的牙肉被周遭牙齒咬損,情況會進一步惡化,令患者更感不適。

如果大家發現牙齒有異物感,而照鏡發現異物位於可見的位置,建議正確使用清潔工具,例如牙線或牙縫刷,有效清潔牙縫和牙肉邊緣的異物。倘若異物的位置較深入,例如碎骨或魚刺插入牙肉邊緣,不正當使用牙線甚至牙籤,均有機會把異物推至更深位置,例如牙肉之內。

當未能成功移除異物,注意不必勉強,建議到診所接受牙科檢查,利用專業儀器把異物及早取出,同時檢查附近的軟組織有否受損。

都市生活繁忙,有時牙齒攝入異物,病人亦未必即時處理,又或病人自覺異物令牙肉發炎時可以漱口水沖洗「除菌」了事。事實上,漱口水未必完全滲透患處,亦未能徹底除菌,反而助長異物成為牙菌膜的載體,加深蛀牙風險。

如異物長時間攝在牙縫及牙肉,除了時刻引致不適外,容易令牙肉因受刺激而發炎,惡化造成感染,形成牙瘡。面對牙齒異物,牙醫會對症下藥,了解相關異物的特性。舉例異物為碎骨或魚刺,如果深入牙肉內,可能傷及牙周組織及韌帶。清除異物後,必須清潔乾淨牙齒邊緣位置,待牙肉消炎後,檢查牙周健康,進一步跟進治療,杜絕後患。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