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讓市民及急症室醫護成為分級收費的犧牲品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公立醫院急症室可能加價,是最近醫學界的茶餘飯後話題。筆者投身急症科以來,急症室都是來者不拒,收費亦不因病情輕重而有差異;若日後真如局長所言,按病情來分級收費,醫護人員如何說服病人,「你的症狀太輕微了,所以診金較高,更要等久點」﹖未觀其症先斷其數,非智者所為。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急症科專科醫生劉啟基

醫善同行醫學顧問、急症科專科醫生劉啟基

醫院管理局根據機制,定期檢討急症室收費。2002年,公立醫院急症室免費時代終結,「加價」至100元,當時的政府和今天一樣,打著「防止濫用」的旗號。2017年,急症室費用由100元加至180元,政府說要拉近私營市場收費差距,這個理由曾引發軒然大波,只是經濟環境未算水深火熱,一段時間後社會又消化了加幅。

上兩次加價的方式都是一視同仁,為何在疫情後,市民經濟壓力最大之時,研究分級收費﹖這種收費模式其實與「會員制」有點相似——但「會員制」是付得越多,益處越多,時間成本亦更低。而次緊急和非緊急的收費較高昂,時間成本反而付得最多。對一般市民而言,未必即時理解其利弊,但當身在其中成為一名用家,一定會有切膚之痛。

更重要的是,急症室的診症流程是先到登記處核對身份並付款,後等分流站護士觀察情況、量度血壓脈搏、體溫、血氧飽和度等,決定病者屬於分流級別一至五級。如果按類別收費,現行制度下,醫護變成了醫療價格的決定者,顯然超出原有的醫務職責範圍。試想像分流站護士對你說,「你只是發燒,症狀輕微,並不緊急,收費會較高,付款後坐低還要等久一點才見醫生吧。」你有何感覺﹖ 相反,分流站護士可能有更多機會接受惡意批評及對待,長遠會影響醫護工作的士氣。

筆者認為解決急症室「迫爆」問題的鑰匙,依然是基層醫療的不足。(資料圖片)

你很可能會說,「我發燒很辛苦,見不到醫生,怎知我病得多重﹖」沒錯,急症室每日都有很多病人,抵院時維生指數正常,或是頭痛、暈眩等看似沒有生命危險的症狀,但其實可能是「小中風」、腦炎或腦膜炎,也有即時的醫療需要,只是分流站護士單憑簡單病史及當刻較穩定的維生指數,分秒之間確實難以準確細分看。把診症流程改改,先治療後付款可以了吧?可是,要求自行到急症室的病人先付款,其中一個目的是杜絕病人接受治理後,以各種理由「拖數」——至今,醫管局每年仍有數以百萬元計的壞帳無法收回,加上追討欠款的開支也達每年百萬計。假如重劃登記、收費、分流、診症的整套流程,恐怕得不償失,更有機會製造混亂。

解決急症室「迫爆」問題的鑰匙,依然是基層醫療的不足。要說急症室加價,部份市民就會轉向基層醫療網絡,顯然本末倒置。為什麼有些人發燒、頭暈、骨痛,都寧願在急症室等多個小時?皆因日間中心預約名額少、夜診不足、假日開診的診所亦少、能盡快照X光或化驗的地方就更加寥寥可數。即使轉介至私營醫療中心看症及照X光的費用相差大,部份市民未必能負擔。所以他們寧願付出時間的成本,已是一種懲罰。

假如不想市民小病小痛就去醫院,應先加強其他層面的醫療配套,後談加價。硬是迫走想求醫的升斗市民,叫他們寧願亂估病情,在藥房買成藥了事,後果隨時更嚴重,有機會再談。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