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頭暈是否源於耳水不平衡?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整天頭暈,難以集中精神,甚至影響工作及生活⋯⋯臨床上留意到不少病人反映上述的頭暈情況。除了內科問題及中樞神經問題容易致暈,頭暈與我們的耳朵運作亦有莫大關係,其中一樣是大家常說常聽的「耳水不平衡」。下文介紹頭暈成因,以及如何診斷是否與耳水不平衡有關。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翠欣

醫善同行醫學顧問、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翠欣

頭暈是都市人常見的症狀。其實「暈」可以分為兩大類。頭暈(dizziness)的感覺是恍如失去平衡,快要跌倒的感覺。其次是眩暈(Vertigo),指病人在靜止環境下,仍會自覺身體或是眼前景象正在「氹氹轉」,天旋地轉且難以企穩。

要診斷頭暈,我們必先要理解致暈原因,試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內科問題,包括血壓/血糖出現過低/過高、貧血、心律不正及心臟病等,均有機會令患者致暈。

第二類是中樞神經問題,例如中風、後腦頸動脈撕裂或腦腫瘤等等。病人通常伴隨難以吞嚥、口齒不清、面部麻痺等症狀。若持續出現上述情況,病人須盡快求醫,避免病情惡化,危及生命。

第三類是周邊性暈眩,特別與「內耳」系統失調有關,屬耳鼻喉科病患的常見問題。耳朵結構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份。傳遞聲音過程一般由外耳至中耳,再到內耳。當中,內耳的前庭系統主要負責我們的平衡感及空間定位感知,讓我們察覺速度和位置上的變化,協助保持平衡及協調運動,可說是掌管我們「平衡感」的關鍵。

除了內科問題及中樞神經問題容易致暈,頭暈與我們的耳朵運作亦有莫大關係,其中一樣是大家常說常聽的「耳水不平衡」。(Getty Images/視覺中國)

內耳前庭系統由三個半規管及兩個耳石器官組成,分別是橢圓囊(utricle)及球狀囊(saccule)。半規管主要是感知旋轉動作,橢圓囊與水平直線加速度有關,球狀囊則與垂直加速度有關。

周邊性暈眩主要影響前庭系統,可以細分為耳水不平衡、耳石移位症、前庭神經線發炎、內耳炎和良性聽覺神經瘤等病症。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耳水不平衡」,學名為美尼爾氏症。

不少病人持續頭暈,第一時間會懷疑是耳水不平衡。其實可有其他可能性,病者可注意自己是否反覆出現頭暈以外的三大病徵,包括耳鳴、耳塞及聽力下降(特別是低頻聽力)。以上病徵一般維持20分鐘至一日,當病徵消失之後相隔一段時間又可以復發。若病人反覆出現以上病徵,醫生透過臨床診斷及聽力測驗,排除其他病症的可能性後,便可確診耳水不平衡。有需要時加上耳蝸電生理檢查(Electrocochleography)進一步確認診斷結果。

引致頭暈的多種原因,暈眩感覺更是與耳朵息息相關,建議若病人持續頭暈就應盡快求醫,及早揪出致暈原因。(iStock)

至於耳石移位症,是指前庭系統的耳石掉落在異常位置,刺激細胞過度擺動,令病人產生持續約一分鐘的眩暈。若特別在躺下、起床或搖頭時,突然感到短暫性的天旋地轉,但同時沒有耳鳴、耳塞等感覺及聽力障礙,較大可能是患上此症。治療耳石移位症毋須落藥,患者透過耳石復位運動,藉輕輕搖晃患者的頭部,將耳石推回原來位置,便可解決暈眩問題。

另外,前庭神經線發炎就多由感冒菌入耳引致。嚴重感冒的病人,其前庭神經容易受病毒影響而發炎,繼而產生眩暈。曾有不少病人在感冒康復後,仍出現持續數星期的頭暈情況。

再者是「迷路炎」,即由於耳蝸與前庭系統受到感染而造成發炎。可能會有暈眩或聽力下降的狀況發生。最後是良性聽覺神經瘤,若有病人出現單邊耳朵聽力下降,醫生通常會安排磁力共振,檢查是否出現神經瘤,再作適切治療。

總括而言,以上可見引致頭暈的多種原因,暈眩感覺更是與耳朵息息相關,建議若病人持續頭暈就應盡快求醫,及早揪出致暈原因,方能對症下藥。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