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師生推身心健康平台 籲支援者放下大人姿態 勿問題化學生
經過三年新冠疫情後,年輕人受情緒困擾日益普遍,有港大師生於今年4月合作推出改善學生身心靈健康項目「Wellness@HKU」,聯繫師生交流有關身心健康信息及舉辦學生活動等。負責項目的港大學生和畢業生指出,觀察大學存在不少「夾心階層」,既非優秀尖子能獲注目,面對學業等情緒壓力,又未到尋求專業支援的地步,這類群體往往最易被忽略。
要幫助這一群人,他們認為支援者與其輕易將學生問題化,倒不如放下「大人」姿態,關懷年輕人真正需要,簡單如「要啲零食、要啲嘢飲嘅support」,已能做好心靈支撐,防患於未然。
呢個地方嘅未來冇以前明亮,大家都冇信心嚟緊五年十年呢度會係點?
社運、疫後年輕人對前途感迷茫
香港年輕一代歷經社運與疫情後,這些陰霾尚未散去,仍籠罩著他們的前途。25歲的章展圖畢業於港大心理學系本科,本身是身心靈健康項目成員的他,回憶疫情期間,學校由實體課轉為網課,教學政策亦朝令夕改,對於身為特殊教育需要學生(SEN生)的他,適應得更辛苦。2019年後,他認為學生對前途感到迷茫,「呢個地方嘅未來冇以前明亮,大家都冇信心嚟緊五年十年呢度會係點?呢度嘅機會係點?」
畢業後繼續唸書,還是投身社會工作?選擇什麼工作?工作多久?章展圖指,香港教育制度偏重教導知識,但沒教如何做人。學生在欠缺人生歷練,又不認識自我的情況下,對於這些人生抉擇既倍感困難,卻又看重每個抉擇的結果,不容有錯。
欲投身青少年心靈健康領域 惟難抵疫情打擊
章展圖本身希望在香港投身有關青少年心靈健康的領域,然而他認為職位的數量和選擇,受制於社福機構每年所得的資助,就業出路似乎不清晰,近幾年以來,他更覺得能做到的事其實很有限,「你就算你做咗一個psychologist(心理醫生),做到一個counsellor(輔導員),你見幾多個case都好,你同佢傾幾多偈,都不及一個疫情對佢嘅打擊。」
他坦言會考慮移民,只是尚未確定日子,對未來的職業亦未有清晰方向。面臨未知的恐懼,他表示會「見步行步」,與其預想每個抉擇對自己有何影響,不如在當下可選的項目中選擇最好的,然後付諸行動。
身邊很多同學不論選擇進修或工作,均考慮會否影響申請移民。
選擇工作、進修會考慮影響移民與否
同為項目成員的葉皓晴今年22歲,現就讀港大精神醫學碩士課程。她表示,留意到身邊的人均對前途感到迷惘,在畢業後選擇繼續進修或投身社會工作,選擇什麼工作、碩士課程時,都考慮會否影響申請移民。她亦指,因不清楚香港未來十年發展如何,很多人不知怎樣計劃長遠未來。
受2019年社運事件影響,加上三年疫情,學校不時暫停實體課,葉皓晴感嘆:「好似完全冇返過學咁樣。」不少學生這段時間受到情緒壓抑,她在大學二年級成立關心朋輩精神健康的計劃,訓練義工接聽同學的求助熱線及設立聊天室,讓同學有一個「樹洞」可以分享心事。皓
不願主動求助:香港人病都返工心態
章展圖疫情時亦有向學校尋求情緒支援,本身是SEN生的他,入學時已獲免費安排定期的輔導服務,面見臨床心理學家。不過,他稱身邊的同學遇到情緒困擾,大多不願尋求援助,「有一種香港人病都要返工嘅心態」,不想承認自己病、弱,所以如非必要,大家不會花這個時間。
學生本業看似只有讀書,但章展圖指學生身份在時間是「沒有界線」,「唔似你返工,你放咗工你就可以第二日做;學生佢嘅壓力係可以廿四小時都喺度。」除了讀書,學生還要考慮實習、參加比賽、累積履歷經驗等問題,「冇人會話畀你聽幾時應該可以唞,一唞就有罪惡感。」不止不休的壓力,久而久之對學生造成勞損。
大學的生活其實可以很孤獨。
倡關注「夾心」層學生 脆弱來自不獲認可
他認為,大學的生活其實可以很孤獨,並非每個人都能得到朋友的支援,在缺乏與群體連結情況下,有機會出現輕生念頭。他亦指出大多數學生如同中間的「夾心」層,正面臨著巨大壓力——他們既不及成績優秀的尖子獲注目,又未到尋求專業支援的地步,往往被忽略。當中有人因未得到家庭、朋輩支持,令問題惡化,他認為大學應關注這類群體。
有意見認為這一代的年輕人脆弱,章展圖反而覺得這一代非常堅強。他指社會對於現時年輕人的期望並非如對上一代人,例如升讀大學與否決定了現時年輕人未來發展的高度,但往昔即使讀書不成亦無礙。「努力唔一定係有出頭天」是這一代人所面臨的情景,他無奈地說。
現時年輕人從小便被諸多要求,達不到要求也無人指點迷津,章展圖表示:「所以變相其實一路大家都係承受住呢個壓力去做,我會話都仲有咁多人撐得過,其實就證明大家嘅resilience(抗逆力)。」如果真要說年輕人脆弱,章展圖認為其脆弱來自不被認可,在成長過程中被要求太多,獲承認很少,因此難以建立自我信心。
唔係我幫緊你,係我哋一齊去傾偈,然後我哋去好似朋友咁樣,唔係一個高同低嘅關係。
不應問題化學生 支援者要放下「大人」姿態
新學年接連有學生輕生,引起各界關注學生精神健康問題。港大師生於今年4月合作推出改善學生身心靈健康項目「Wellness@HKU」,包括建立身心健康信息交流及資源分享的渠道等,又會舉行小組討論,收集師生對改善學生心理健康支援的策略建議。例如同學們希望在校園有「玩」的活動,他們今年10月在校園內舉辦「學生健康嘉年華」,安排學生樂隊表演、工作坊及市集等活動。
章展圖認為,社會不應將學生問題化,「你會見到可能啲policy planner佢哋會有個姿態,覺得你哋學生而家係有問題嘅,咁我哋provide service(提供服務)去幫你哋。」他指,應倒轉思維:學生其實是沒有問題的,他們有解難能力,若解決不到就會尋求幫助。他續指,支援者不應展示「大人」高高在上、遠距離的姿態,而是以在學生身邊、容易接觸的姿態去面對學生。
葉皓晴建議,求助者與支援者能建立朋友關係,「唔係我幫緊你,係我哋一齊去傾偈,然後我哋去好似朋友咁樣,唔係一個高同低嘅關係。」她認為,學生可以向身邊願意聆聽他們負面情緒的朋友傾談,並解釋道:「點解會介意搵專業人士傾就係因為,有呢一種好似我而家要去醫我個病嘅感受。」
葉皓晴認為,每個人難免會出現難過、有壓力的時刻,但導致「爆煲」的原因不同,故未必一有情緒問題就需要支援。
每個學生都有可以讚嘅位。
非所有人需心理輔導 需求可簡單如零食飲品
章展圖指出,學生在求助過程中很容易被導向心理輔導,但並非所有學生都需要這種方式而卻步,認為決策者應用不同方式支援不同需要。他舉例,項目曾就學生在學期末需要什麼的問題來收集學生意見,有人回應簡單的要求如「要啲零食、要啲嘢飲嘅support」、「要有個地方去嗌下」,「考試唔好咁密」。
他指現政策注重幫助有精神問題的一群,卻忽略了大多數人的需要,認為如前期功夫上做多哪怕小小的支援,或能防患於未然,避免問題惡化到需要尋求專業服務的程度。
應發掘年輕人專長予以讚美
他亦覺得,香港的教育方式往往要求學生跟從指標,達不到標、得不到讚美,會令學生感到庸庸碌碌。「每個學生都有可以讚嘅位」,他建議在學生的成長過程,發掘及發展其獨特長處,並給予更多讚美,令他們內心更強大,當其進入大學階段,會清楚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以及可以做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