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應湘重提曾促董建華在東大嶼填海 起樓改善中低層市民居住環境
政府計劃在交椅洲填海建「明日大嶼」人工島。合和實業主席胡應湘(Gordon)在接受港台節目《與CEO對話20年》節目中表示,他曾於1997年向時任特首董建華進言,在東大嶼的淺水區填海以增土地供應,從而改善中低層市民的居住環境,確保社會穩定。
他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進入內地投資的香港企業家,在大灣區參與了多個大型基建項目,是首位提出修建港珠澳大橋。2018年10月,由籌備到建成歷時15年的港珠澳大橋終於落成並正式通車,他的心願終於達成。
胡應湘自幼從父母的身教學會勤儉和責任心。父親以駕駛的士維生,一生勤儉,利用省回來的第一桶金去建立自己的車隊。父親曾教導他「共享空間」的商業概念,指出大部份市民沒有經濟能力去擁有一輛車,但卻有能力負擔的士在該段途程的收費。他把這個共享經濟的概念延伸到他所投資的基建項目,讓收費成為大眾能負擔的必需品。
胡應湘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修讀土木工程,在學期間他克服了重重難關。他感恩能夠跟美國頂尖高材生一起學習,令他大大加強了自信心,同時也認識到美國社會的先進之處。他於1958年畢業,回港後仍覺所學不足以應付工作,決定持續進修,考獲則師資格,也從「社會大學」學習營商之道,處處都不忘把所學知識應用。
事業初期,他的父親提議投資地產,他便每逢周末走遍香港各區,研究各區的特質和需求、建築成本、融資、批則和賣樓的所需程序等,終在1972年,合和實業有限公司正式上市。
合和中心是胡應湘引以為傲的標誌項目,全由他一手包辦項目的選址、設計、建築、集資和銷售。他常告訴自己:「唔識就要去學,要不恥下問。」面對難題,他的秘方是:「要知道甚麼是問題,在哪裡出現。只要對症下藥,所有問題必可化解。」
他感謝香港社會給他的機會,所以從不吝嗇給予香港和國家實用可行的意見,甚至為建設出錢出力。據他研究所得,中國若要趕上世界,就須在電力和高速公路上急起直追。
胡應湘在內地首個投資項目是在廣州興建中國大酒店。他憶述:「由於香港和廣東省的血緣關係,改革開放必定增加旅客流量,衍生對酒店的需求。」此外,他有感於廣東省的工廠因電力不足而飽受「開三停四」之苦,市面更經常要「五光十熄」,便決心在廣州沙角投資發電廠去滿足社會對電力的需求,並憑着與廣東省簽訂的十年供電合約,成功以三億元資本向銀行融資33億元來完成這個項目。這項基建深得廣東省政府認同,在一廠投產後即應政府要求擴充發電廠,增加供電量。
在築橋建路的工程上,他也曾面對內地不少反對聲音,但他堅持要興建六線行車的高速公路,以應付未來的需求和維修保養之用,避免造成交通擠塞,並以數據去證明當中的經濟效益。他認為,橋可增加社會效率,帶來財富增長。對於港珠澳大橋使用率偏低,他建議港澳兩地在大橋進出口加建大型停車設施,再以集體運輸載遊客進入市區,解決大橋帶來的交通擠塞。
對於香港的居住問題,他曾於1997年向時任特首董建華進言,在東大嶼的淺水區填海以增土地供應,從而改善中低層市民的居住環境,確保社會穩定。他呼籲政府從孟子學習「民為貴」的精神,多了解市民的需要。
在管理上,胡應湘深受美國大亨JP Morgan的格言「如想發達,便須提供產品/服務或資金」所啟發,只是他覺得可雙管齊下,同時提供服務與資金。若要在競爭中勝出,他主張須及時提供價亷物美和有足夠數量的產品,並善用所擁有的資金。
胡應湘建議應善用銀行去資助建設項目。但他奉勸大家:「借錢容易還錢難。借來的金錢應只用於生產,並應盡快歸還。」原來合和實業有項傳統是不會因成功融資而慶祝,只會待債務清還一刻才開香檳。他曾在2019年為了股東利益而決定把公司私有化,向銀行借貸251億元;完成私有化過程後,他即變賣部份資產,套取現金清還所有債務。
本文內容輯錄自香港電台第一台節目《與CEO對話20年》。節目由香港中文大學EMBA課程全力支持,中大商學院市場學系榮休教授陳志輝教授、中大商學院課程教授潘嘉陽教授及港台第一台節目總監張璧賢主持,訪問8位成功領袖分享管理睿智。10月15日起,逢周日下午2至4時於港台第一台及下午5至6時於港台電視31播出;港台網站、YouTube頻道、流動程式「RTHK 電台」及「RTHK 電視」同步播放及提供節目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