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我的國|因鄧小平一句話 胡應湘40年間在珠三角投資500億

撰文:彭琤琳
出版:更新:

央視旗下的「大灣區之聲」近日推出一套名為《我的家我的國》的「微紀錄片」,並稱這是「香港青年學子追尋先輩愛國愛港的歷史足跡」。

在「先行者」這一集,紀錄片講述了改革開放期間,合和實業主席胡應湘為了到深圳投資建電廠,竟抵押身家向46間銀行貸款的故事。作為首批到內地投資的香港地產商,在過去四十年,胡應湘在珠三角基建上投資了超過500億元人民幣,他表示,「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希望見到中國富強」。

沙角發電廠。(影片截圖/大灣區之聲)

據悉,胡應湘上世紀50年代在美國學習土木工程,憑藉多年的經驗,他認為,電力供應、運輸系統、通訊設備是城市發展的必備條件。因此在內地「改革開放」之初,他果斷投資興建廣深高速公路、深圳火車站聯檢大樓、深圳皇崗口岸、沙角火力發電廠等如今被人們所熟知的基建設施。

紀錄片正是從胡應湘興建沙角火力發電廠背後的故事說起。1983年,胡應湘要到深圳建設一座發電廠,但當時不被看好。因為發電廠屬於能源基礎建設,投資大、週期長、效益低,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內地,這看似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計劃。胡應湘在受訪時說,當時很多人批評他一定不會成功,「很多的媒體,認為我是傻瓜,我也不理他。」

胡應湘有此信心,這是因為他敏銳地發現一個契機。當時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大量吸收外國資金和技術,學習國際上的管理經驗,來加速中國內地的現代化建設。胡應湘表示,正是鄧小平那一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啟發了他,令他知道必須讓每一個人才發揮才能。

+1

談及興建發電廠的初衷,胡應湘回憶稱,那時合和興建廣州中國大酒店每天耗電量佔了廣州市2%,惟由於電力不足,要實行開三(天)停四(天)政策,令他倍感擔憂,「整天停電的話經濟上不去。」因此他有了興建發電廠的想法,希望能為廣東省解決電力不足的問題。

1984年6月,胡應湘與深圳市政府簽約投資建設火力發電廠,但這份協議書提交後,卻遲遲未得到北京的批文。上述紀錄片指出,這或許與當時還有很多人想不通改革開放政策有關,他們認為搞經營承包和吸引外資會對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而發電廠屬於國家的經濟命脈。

預計開工日期已至,在最關鍵時候,時任廣東省省長梁靈光大膽拍板,「到9月28日,如果還不能簽訂正式合同,就先行開工,有什麼問題我負責。」記錄片亦提到,如果真的出現問題,胡應湘也會血本無歸。據悉,胡應湘當時為了興建發電廠抵押了身家,向46間銀行貸款,合共投資了42億港元。最終在1985年,在沙角電廠開工不久後,北京終於表達了肯定的態度,並派了時任特區辦主任谷牧跟進處理。

胡應湘接受採訪時稱「為民最主要」。(影片截圖/大灣區之聲)

1987年,沙角B電廠第一台機組並網發電。電廠落成後緩解了廣東的用電荒,也創造了利用外資解決內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模式。而除了發電廠外,胡應湘在內地還投資興建了總長達500公里的高速公路,對珠三角基礎設施建設的總投資超過500億元人民幣。興建虎門大橋時,他更提出不計算利潤,收回大橋興建成本後,便移交相關政府部門管理,分毫不取,只為幫助珠三角地區配合國家發展。

胡在紀錄片中稱,「有機會幫助國家的事,一定要做,我是中國人,大家一起來搞(建設)。」他指出,內地的政策以國民為主,為民最重要,「這個政策對了以後,等於14億人口同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