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紀念誰?為何會食糭划龍舟? 街訪學生:想救返屈原?
撰文:何敬淘
出版:更新:
打工一族和本港學生都因為端午節而享有一天假期,不過《香港01》在旺角街頭訪問多名年輕人,不少人都不了解為何端午節會有食糭和扒龍舟的習俗,有受訪者更是連端午節紀念誰也想不起來。
受訪者的答案或者令部份人啼笑皆非,但有資深中史科老師認為,端午的典故無單一標準,認為不需要過份解讀年輕人對此節日的不了解。
《香港01》記者在旺角街頭訪問多名年輕人,了解他們對端午節的認知,被問到端午節是紀念何人,許多人的答案是「屈原」,但再問及屈原屬哪個朝代,後人為何要紀念他,就不是人人都能夠回答。
屈原屢次犯顏進諫 卻被流放江南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早年被楚懷王器重。雖然位高權重,但屈原仍屢次犯顏進諫,極力反對楚懷王親秦反齊的外交政策。至此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及冷落,後來更遭人陷害,被流放到江南地區。至楚國被秦國攻陷,屈原不忍親睹其景,故投汨羅江自盡。而一般認為,受後人敬仰的,不是屈原自盡的決定,而是他身前屢次犯顏諫止,守住文人氣節,有愛國情懷。
划龍舟和食糭子兩個習俗,都相傳與屈原有關,前者是當時民眾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而競相划船,而糭子就出於一份紀念之意,當時百姓為了阻止魚類破壞屈原的遺體,便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讓魚吃米飯而不打屈原遺體的主意。
中史老師:最重要學生會發問
對於記者在街訪中發現有年青人未能回答為何端午節要紀念屈原,資深中史科鄭老師認為問題不大,年青人如果想了解,在網上不難找到以上的「標準答案」,「更重要的是年輕人會思考為何要紀念屈原?屈原被後世強調的『愛國』是否只是一種痴心,他是否關愛君主多於關愛國家?歷朝以來,會犯顏進諫的不只屈原,為何只有端午節紀念他?」
鄭老師認為,有關端午節的由來、歷年以來的轉變,難以有一個單一、標準的說法,但希望大眾可以由觀察日常生活入手,思考文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