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聽不見的鼓聲 健全聽障龍舟隊 划出零分貝的默契

撰文:潘希橋
出版:更新:

明日就是端午節,要說屬於端午節的聲音,莫過於震耳欲聾的龍舟鼓聲。擊鼓聲不但能助威,亦能幫助選手跟上節奏。但對聽障選手而言,鼓聲並非分貝,而是一種觸覺,「聽不見的鼓聲,就用身體感受。」金鷹隊隊長阿好用手語比劃道。
由聽障及健全人士組成的「一班同學金鷹隊」去年在龍舟邀請賽奪冠。隊員坦言,健全和聽障人士之間,偶然會因溝通誤會出現爭拗,但這無礙他們成為水上的最佳拍檔,一扒一撥、加上一個大大的笑容,這群健兒建立了無聲勝有聲的默契。

金鷹隊夥同一班同學會的成員每週會練習兩次,備戰下月4號的賽事。(高仲明攝)

香港每年都會舉辦國際龍舟邀請賽,當中競賽組別包括專為殘疾人士而設的「展能組」。本身一直有划龍舟的聽障人士阿好,為了出戰這賽事,夥同多位聽障朋友,在去年組成了「金鷹隊」。根據大會規定,展能參賽組別須由健全人士及殘疾人士參與,比例各半,因此阿好夥同另一隊伍「一班同學會」的舊拍檔,組成了「一班同學金鷹隊」參賽,並順利擇下桂冠。

一班同學會隊長Danny解釋,大會定下這規矩有雙重意義,「大會一方面希望帶動共融的氣氛,另一方面龍舟有一定危險性,船上有健全人士,遇到緊急情況容易應對。」同樣的組合今年將再接再厲,於下月的龍舟邀請賽作賽。

夥拍金鷹隊的健全隊員Danny指,大會希望透過展能項目,帶動傷健共融的氣氛。(高仲明攝)

訪問當日的傍晚6時,一班選手齊集將軍澳運動場,步行往海傍訓練,一個老伯伯經過他們身旁的時認出他們,比起加油手勢,「金鷹,我有在電視前支持你們的!」金鷹隊長阿好腼腆一笑,微笑點頭,儘管耳朵聽不到,加油的手勢卻一目了然。

阿好的正職是一名地盤工人,9年前在朋友介紹下接觸龍舟。起初每週訓練兩至三次,白天在地盤上日曬雨淋,下班後還要到海傍練2個多小時的龍舟,「開頭真的有想過放棄,太辛苦了。」但每次划完,都感到一陣全身舒暢的成功感,這一點讓他堅持了下來。

每年端午節,聲勢浩大的龍舟鼓聲為熾熱氣氛點了睛,但鼓聲原來除了聽,還能觸碰,「他們會依靠腳底下的震動來感應鼓聲節奏。」教練Andy說。比賽的時候,健全選手會將槳數數出聲,但聽障人士只能一邊划一邊默念,沒有教練和同伴的提點,聽障選手一旦開始比賽,便徹底進入了自己的世界,他們得確保把每段距離的槳數背得滾瓜爛熟,才能展現出一絲不苟的合拍度。


龍舟講求「齊槳」聽障隊員要背槳數

Andy指,龍舟講求「齊槳」,否則水阻會增加,俗稱「閘水」,遇到這種情況,面對健全選手只需要喊一聲「看齊」,隊員便知道要跟上節奏;但訓練聽障選手,他卻要趁每次停下來時,慢慢說話配合肢體動作,告訴他們剛才的動作和表現,有什麼地方需要更正;因此,他們必須要比一般人更專注,更仔細地觀察前方的船槳。俗語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而他們,則可能要花上更久。

教練會透過隊長阿好,轉達較為複雜的訊息,雖然阿好本身亦是聽障,但領悟力高,以前亦一直和健全人士划龍舟,看到教練的身體語言一點就明。(高仲明攝)
+2

有全神貫注的訓練時刻,也有休息時的輕鬆光景,然而隊友要學懂共融,首先要學會共存。有時候,當聽障隊員看到健全人士在背後竊竊私語,他們會疑心,是否在說自己?「他們(聽障隊員)常常會擔心融入不了,希望參與聊天,並且很著急其他人在聊什麼,有時會走來問我,『他們在聊什麼?』」教練說。

教練Andy指,教導聽障人士時,若肢體語言行不通,會在隊員掌心寫字。(高仲明攝)

隊員共融要雙方起步
健全隊員Iris亦坦言,隊友間起初會因誤會而不和,「有時候他們急於表達意見,發出聲音,但不為意自己聲音較大,別人會覺得他們沒禮貌。」溝通,往往是共融的關鍵。「某次整天比賽,有聽障隊員熱情問我,吃飯了沒有,感到很窩心。」她很慶幸能透過扒龍舟的機會,與他們建立友誼。她又指,曾有隊員見到聽障隊員在快抵達終點時提早收槳,覺得他們不合群,後來得悉他們白天都在幹體力活,疲累的程度跟他們不可同喻,不滿便化成了體諒。「共融需要雙方起步,如果是單方面,那是你遷就我,還是我全遷就你?不可能。」

如今他們一夥兒除了平常練水,也會在whatsapp群組聊天,並且不時相約吃飯見面,他們既是水上拍檔,亦是陸上良朋。去年奪冠,今年會有壓力嗎?「抱平常心,一如往年。」阿好簡單回答。也許對他來說,比起贏到一個獎盃,覓到一班無聲勝有聲的朋友,來得更重要。

訓練的時候,教練會用身體語言告訴隊員要注意的事情。(高仲明攝)
聽障人士需要熟背槳數,并緊盯前面隊友的槳,增加同步率。(高仲明攝)
「金鷹隊」與「一班同學會」組成隊伍,於去年的國際龍舟邀請賽展能組奪冠。(高仲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