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NA之母Karikó:科學家難做完美母親 港發展科研須先做好託兒
躲在柱後,與攝影記者玩「捉依因」,在拍照時站不定,不時做出鬼怪表情,眼前這位是年屆近七旬、已抱孫的mRNA疫苗創始人Katalin Karikó,完全沒有科學家沉悶的刻板印象,保持童真和頑皮。
Karikó說,成為科學家的首要條件,是要保持好奇心,在挫敗後仍要保持熱誠。30年科研生涯的背後,是要放棄做完美母親,坦承難陪伴女兒走過每一段成長路,只能做榜樣,而她的女兒成為兩屆奧運金牌得主,或許是「有其母必有其女」最佳寫照。她建議,若港府有意發展創科,應先做好託兒服務,協助女科學家兼顧家庭和事業,能無後顧之憂地走入實驗室。
埋首冰冷的實驗室逾三十載,青春年華均奉獻給mRNA療法,Katalin Karikó說,帶她走到現時成就的,是她仍保持兒時的好奇心,「不要想得太複雜,例如實驗,單純地觀察。我父親是個屠夫,我自小已看過動物的內在結構,我姊妹看到會跑走,但我會留下來盯着,是甚麼造就一隻動物。我也一直想知道,在沒有通電的情況下,甚麼令到事物移動,我也不知道為何我將電力看成魔法,但若無電力又會發生甚麼事呢?」
發現問題、找出答案,路途並非一帆風順,Karikó認為,要做好科學,就是要不斷備受挑戰,憑着熱誠,再次站起來。
你必須做一些沒有人做過的事情,這是科學家的起步點,最重要的是,在成功來臨前,每次失敗後,都要保持往日的熱誠,所以當你失敗倒下,便要再次站起來,然後繼續苦幹,甚至要更堅韌。
她續指,研究員成為專家後,肩上要背負更大的責任:「專家應要準備好前往任何需要到他們的地方,不論是甚麼地方,以解構出了甚麼事故,作出定位、治療和提供所需的東西,無論專家們身處哪一個角落。」
在刻板的實驗室內,度過逾30年寒暑與高低起伏,年近古稀的Karikó也曾感到疲累,不時告訴自己「這是最後一次了」,10年前,她更想過離開定居數十年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拋下家人出走。但現時成為世界知名科學家,自由自在生活仍未是時候:「我有計劃做其他事,我也有家人,我有孫兒,今年6月,我花了三周與他們共處,但現在我又再化身視像婆婆(Skype grandma)。」
我希望跟其他女性科學家說,不用試着成為完美的母親、完美的妻子和女兒,不論在人生中甚麼崗位,例如最好的鄰居,你也不會是完美,這是沒問題的。
她形容科學家並非「家庭友善」(family-friendly)的工作,但女科學家不需要將所有責人攬上身,只要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便已盡母親的責任,最終培育女兒Susan Francia成為兩屆奧運金牌得主,印證其理論:「當我與女兒共處時,都是美好的時光(quality time),有些人沒有工作、常常在家,但仍不會與孩子渡過美好的時光,我不知道為何,但女兒看到我努力工作,她也會學習努力。」
香港正計劃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被問到會對港府提出甚麼建議,Karikó提到,以往在匈牙利,她可以將女兒放在託兒中心,中心內有註冊護士、兒科醫生,不用為女兒的疫苗接種、健康等奔波,讓所有女士都可以專心從事科研,故港府亦應在發展創科中心的同時,提供高質、可負擔託兒服務,讓所有母親都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做研究,讓科學界有更多不同想法的人貢獻。
她亦說,在中文大學看到很好的設備和校園環境,亦看到有理想的年輕人,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去年更獲得「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研究」,是臨床醫學界最高殊榮,可見香港的環境不俗,而中國亦已追趕上來, 有不少高質論文和科學研究,對香港未來科研之路有信心。
▼2022年5月30日 市民趕打第三針疫苗以應付疫苗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