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SEN學童實為數學精英 專家:學童非痴線 僅有病難自控
全港奧數第12名、科大物理系畢業,在不少人眼中,可能都視為精英學生,但有關注SEN(特殊學習需要)學童的教育專家表示,該名學生患有自閉症,求學路並不平坦,由特殊學校轉至主流小學時,曾做出不少旁人難以理解的行為,如跑到停車場躲在車底。幸經他的努力及老師協助,才成功升學就業。
該名專家坦言, SEN學童受病症影響,部分行為較特別,建議老師及家長可向其他學童解釋,每人均有獨特的地方及強項,亦有生病機會,而老師及家長可助SEN學童發掘長處,建立自信。
據教育局資料,2015/16學年有近4萬名SEN學生在全港公營主流學校中就讀,佔公營主流中、小學學生約7%。當中以特殊學習困難,如讀寫障礙、自閉症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人較多。
從特殊學校到主流小學 終科大畢業投身社會
香港教育大學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總監冼權鋒接受訪問時,分享過往一名患自閉症的SEN學生個案。他指該名原於特殊學校的學童因成績優異,小四被校長要求轉到主流小學,他其後更考到全港奧數第12名,惟受自閉症影響,會做出特別行為,如每次小息,他會跑到停車場躲在車底,需老師特別留意他的安全。
除了安全,校方也關注該學生其他科目的學習,即使升讀中學,小學老師亦有教他中文,加上他努力下,最終入讀科大物理系,大學畢業後,經親人介紹,到找換店工作。不過自閉症並非能輕易擺脫,冼權鋒坦言,即使該名學生大學畢業後,可向他人分享患病經歷,惟與人相處的能力未有大進步,如在電梯與相熟朋友碰面,亦不會主動打招呼。
該名同學並非傻或痴線,只是因為有病而控制不到自己,他有叻的地方及強項
對於不少SEN學童家長反映子女在主流學校壓力大,冼權鋒直言,不鼓勵主流學校有特別班的安排,否則難達共融效果,甚至令歧視更嚴重,直言愈早為學童提供協助,長大後對社會的依賴愈小,建議老師在面對SEN學童做出特別行為時,先了解行為背後意思,並向其他同學解釋,每人均有獨特地方及強項,但亦有生病機會。
他更稱有外國文獻顯示,機械人可助打開自閉童的內心世界,透露教大正與特殊學校合作,研究電子學習如何可促進SEN學童的學習及表達能力,相信2019年會有報告。
找出學業以外強項 有助建自信
香港傷健協會SEN青少年成長指導計劃督導姜雁慈亦提議,家長及老師可協助SEN學童找出學業以外的強項,幫助建立自信,舉例指若有學習障礙的小朋友口才佳,老師可邀請他任司儀等。
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鄭弼亮則直言,現時大多老師未有接受專門、深入協助訓練,令SEN學童行為常成為老師的難題,認為社會需增加對SEN學童的認識,建立共融環境。
老師可如何促進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與主流學生共融?
1)在課堂上以正面鼓勵的說話取代批評,如以「下次努力點」取代「同學表現得唔係咁好」
2)給予明確限制,如向SEN學童表明,老師同一句說話最多只可重覆3次,否則會被罰
3)設計活動時避免太多文字,用簡單清楚的指令,讓所有學童參與其中,協助SEN學童與主流學生建立關係。
4)面對SEN學童的特別行為,老師應協助解釋該同學是因患病而未能控制,並協助發掘學童強項,協助建立朋輩關係。
資料來源:綜合受訪者意見及教育城網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