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過程繁複 揭SEN、「有限生」欠保障 家長路更難

撰文:廖潔然
出版:更新:

記者讀書的年代沒有特殊教育需要(SEN)這個名詞,一度擔心會令學生產生自卑感,甚至被歧視;惟沒有「標籤」卻很難向政府爭取有系統而龐大的支援。
融合教育已推出20年,政府理應做得更完善,好讓「標籤」能發揮作用。但《香港01》調查卻發現SEN校內校外還是支援配套不足,家長得靠自救自保。看來本地不立特殊教育法,SEN生及家長的路只會更難行。

根據教育局提供的數字,截至2015/16學年,全港有SEN生4.1萬人,但數字未包括仍在等候評估的懷疑個案。(梁鵬威攝)

截至2015/16年,全港有4.1萬個於中小學就讀的SEN生,未計就讀幼稚園、未確診以及家長知情不報的個案;若SEN生在校內外得不到保障,受影響的學童人數也會是相當多。

《香港01》早前調查「教育心理學家」周錦強,亦因校外服務無保障而起,然而調查並不易,因為香港心理學會不是法定或政府機構,管理者都是在職的心理學家,即「兼職義工」;要查詢亦沒有「熱線」可以打;會內沒有成熟的查冊制度,再加上會員是自願註冊或入會的,換言之,網上會員名單若沒有「目標人物」,卻不等於該名人士沒資格。

那,學會不是比對一下註冊要求和目標人物的資歷,就可自行判斷嗎?學會指,實際審批過程還要細閱頒授學位的大學品質、課程性質、及所修學科等。

不過,若不是專家,根本無法分辨一個課程是否合規格,從而判斷一個教育心理學家是否合資格;家長亦不是記者,現時的查冊制度,根本無法保障他們。

 

雖然非學會會員未必不合資格,但教育局建議家長,僱用相關專家前,應參閱學會教育心理學部及臨床心理學部所列的會員名單。(梁鵬威攝)

調查亦意外發現,「有限智能」生不被教育局承認為SEN,校內沒津貼、調適,亦因為沒有政府「正名」,坊間也很少人留意到他們的需要。他們是被學界、政府、社會遺漏了的一群,這說法準沒錯。

教育局堅稱「有限智能」生可獲SEN生津貼,不過無論文件、中小學前線經驗中,亦找不到任何有限智能生可如一般SEN生般獲津貼的蛛絲馬跡;極其量,只有部分有限生因成績夠差得有兩科成績40分以下,可循「成績稍遜」生取得津貼。

然而,截稿前教育局仍未有解釋為何有限生有津貼,卻未能從文件中找到相關數字,甚至隻字不提「有限智能」,情況似乎連局方都不太清楚「有限智能生」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