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衞局回應有關慢性疾病共治計劃報道 指內容片面涉誤導市民

醫衞局回應有關慢性疾病共治計劃報道 指內容片面涉誤導市民
撰文:蕭通
出版:更新:

針對有報章今日(17日)有關「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共同治理計劃)的報道,醫務衞生局指有關報章事前並沒有向醫衞局查詢,只以片面之詞作出報道,令局方無法確認資料,且報道內容有誤導市民之嫌。

醫衞局關注報道中提及,一位長者曾兩次因血壓飆高而入院,出院後未有繼續藥物治療及到門診跟進,由於該名長者已有相關高血壓病歷,兩度住院期間理應已接受適當檢查,故並非共同治理計劃的篩查對象。

就報道中長者情況,當局指有關報章事前並沒有向醫衞局查詢,而只以片面之詞作出報道,令局方無法確認資料,以協助該名長者及早獲得適切的醫療跟進,且報道內容有誤導市民之嫌,令市民對慢病治療及共同治理計劃產生誤解。

當局重申,先導計劃的對象是45歲或以上,而尙未察覺自己已患上高血壓、糖尿病或有相關症狀的市民。政府以資助部份費用作為誘因,鼓勵市民及早透過篩查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從而達到未病先預防,有病則及早控制好病情的目標。

共同治理計劃是《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首要重大項目,以「早發現、早治療」預防慢病惡化引發併發,關乎廣大市民健康與醫療系統可持續性,期望傳媒在報道與市民健康息息相關的議題時,會恪守嚴謹、準確和不偏不倚的原則,積極向市民傳遞正確信息及準確反映意見。

醫衞局重申,公營醫療系統會繼續作為基層市民特別是弱勢社群的基本安全網。有經濟困難的人士(包括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和長者生活津貼的受惠人)可以繼續在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及衞生署等組成的公營醫療系統獲得安全網的保障。推出共同治理計劃不會影響基層市民於公營醫療系統獲得適切的醫療服務。

慢病共治|彭飛舟:650醫生參與增幅慢 增檢血脂籲關注心血管病

撰文:陶嘉心
出版:更新:

「慢病共治計劃」下周五(28日)起,擴展至提供血脂檢查。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說,血脂高、即膽固醇指數高,涉及中風及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在今次計劃下,若市民被驗出三高,醫護人員會重新再評估其心血管疾病風險,包括若病情得到控制或不控制,會出現不同風險,提醒市民及早處理。另外,他表示,現時參與計劃的醫生有近650人,形容增幅較緩慢。

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黃浩謙攝)
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今年3月28日起擴展至提供血脂檢查,連同糖尿病和高血壓篩查,可做到「三高全覆蓋」。(政府新聞網圖片)

「三高」長者 每年享最多6次資助診症

「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由本月28日起,擴展至提供血脂檢查。連同現時的糖尿病和高血壓篩查,可做到「三高全覆蓋」,讓市民更全面評估及管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參加資格及共付額維持不變。

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今早出席港台節目《星期六問責》時說,被診斷血糖偏高、糖尿病或高血壓等參加者每年享有最多6次資助診症,認為次數足夠處理病人的身體狀況。

他希望透過三高的篩查後,市民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及適當跟進。因血脂高、即膽固醇指數高,關乎中風及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如市民有糖尿病,再加上高膽固醇,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便會大幅提高。

彭飛舟表示,在今次計劃下被驗出三高的市民,醫護人員會重新再評估他們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作出估算,包括如果控制及不控制病情,會面對的不同風險,希望市民及早處理。

葵青地區康健中心。(資料圖片)

有市民投訴不設預約、門診提早排隊仍不獲診症

他又提到,至今參與「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的醫生有近650人,形容增幅較緩慢,但明白醫生有不同考慮,希望透過醫生之間的經驗分享,可以鼓勵更多人參與。

有市民致電節目反映,去年參與計劃,但她選擇的醫生不設預約,加上診所給予參與計劃的診症名額有限,即使提早到診所排隊,亦未必獲診症。她曾經問其他醫生的情況,但不少同樣不設預約又或已滿籌,無法加入。

彭飛舟稱,理解參與醫生數目的確影響計劃安排,未必做到盡善盡美,當局會盡量向醫生反映病人的難處,希望醫生盡量調節。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