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登革熱 血型與「吸蚊」能力真有關係?
踏入夏季,本港蚊蟲滋生開始嚴重,其中本港常見的白紋伊蚊,帶有登革熱病毒,較嚴重患者需入院治療,甚或出現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綜合症,引發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為何香港多出現登革熱個案,但同樣由蚊傳播的寨卡病毒卻未在香港盛行?某些血型會否特別「吸蚊」,防蚊產品如何選購?下文將一一講解。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黃天祐醫生
登革熱常見於東南亞國家及熱帶地區,近年因氣球暖化,導致登革熱的覆蓋範圍逐漸擴大。登革熱傳播方式主要由白紋伊蚊叮咬人類,將病毒從口鼻分泌物傳入人體,進入血液中感染人的細胞,一般感染潛伏期約4至7天,症狀可能包含發燒、頭痛、肌肉、關節及骨骼疼痛,部份病人會出現皮疹。
有些病人會因為血小板數量下降,出現瘀點,若病情惡化更可能出現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症。前者導致血液不能正常凝固,從而引發大面積出血和休克;後者會出現嚴重腹痛、持續嘔吐等,嚴重時會導致多器官受損甚至死亡。
除了登革熱外,另一常見經蚊子傳播的病毒是寨卡病毒。慶幸香港帶有寨卡病毒的埃及伊蚊在香港並未廣泛繁值,在本地傳播風險相對較低,但 2016 年及 17 年本港曾有零星輸入個案,意味蚊子亦有機會叮咬病人,再將病毒在本土傳播。
對於寨卡病毒和登革熱的區別,寨卡病毒的症狀通常較輕,但有一個明顯特徵是眼睛發紅。此外,雖然寨卡病毒的潛伏期可能比登革熱短一些,因此港人若從非洲、南美洲等亞熱帶地區回港,需留意自己的身體情況。
另一方面,過往坊間經常有迷思,個別血型會否特別「吸蚊」,但實情有研究顯示,更大因素可能是人體的氣味和體溫,例如新陳代謝較快的孕婦和小孩,因為他們排出的二氧化碳量和體溫都較高,可能更容易吸引蚊子。在一些登革熱盛行的地區,小朋友一旦感染登革熱,之後再被其他血清型的登革熱感染,病情便會特別嚴重,不少個案更出現多器官受損甚至死亡。
因此,歸根究底預防蚊子滋生是十分重要,其中白紋伊蚊的活動範圍和繁殖能力都相對較強,他們能在水中存活數個月,甚至可以透過貨物運輸到其他地方,亦解釋為何登革熱較難杜絕。
對於住在蚊子多的地方或者常在戶外活動的人來說,穿著長袖和長褲可以有效防止蚊子咬傷。另外,使用含有避蚊胺(DEET)的驅蚊液或驅蚊膏是不錯的選擇,但使用者需要注意 DEET 成分的濃度,其中孕婦可以使用含 30% DEET 的驅蚊液,小孩則適用含 10% DEET 的驅蚊液。
家居方面,清理積水一直以來是重要的一環,例如花瓶、露台或車胎等,即使少量的積水也可能成為白紋伊蚊的繁殖場所。疫苗方面,某些國家已經開始使用登革熱疫苗,但香港至今仍未引入,意味我們仍須依賴防蚊行為和環境清潔防止登革熱的傳播。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