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誕點解我無假放?

撰文:陳子煒
出版:更新:

不少「打工仔」平日辛勤工作,當然期待能多幾天假期休息一下。適逢佛誕到來,總會聽到有不少人感慨「紅日無假放」的無奈。那到底為何同是公眾假期有人有假放,但又有人無假放呢?

香港的公眾假期當中,只有佛誕是傳統中式節日但卻又不是法定假日。這當中其實與香港勞工法的發展有密切關係(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香港現行有關於假期的條例有兩條,都是出於普通法的《香港法例》。第一種,是根據第149章《公眾假期條例》所指定的假期。條例中所言「公眾假期」英文為「general holiday」,亦即「一般性假期」。同條文解釋其為「(除例外)指所有銀行、教育機構、公共機構辦事處及政府部門遵守為假期的日子」。由於在條例中除了公營機構外,私人企業中只特別提到「銀行」,故此坊間亦多有稱「公眾假期」為「銀行假」。

另外一種,則是根據第57章《僱傭條例》中39節「有薪假日」中所訂明的12天。一般條文稱之為「法定假日」,由於大眾一般認知其為勞工法的一部分,故此坊間又多稱之為「勞工假」。現行的公眾假期(除星期日)共有17天,而法定假日則只有12天,故出現了5天的「放假斷層」。這5天包括復活節的三天、佛誕的一天、以及聖誕節的一天(法定假期一般為聖誕的一天或是冬至)。

這種斷層的出現與香港歷史有密切的關係。早期的香港大部分的低下階層和勞動密集的工作都是華人負責,當中工作更有部分以日薪和時薪計算。對於低收入的華人家庭而言,「放假」意味着當天不會有收入,也許並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早期的工人欠缺保障,工作環境差劣,連「法定假日」也沒有。《僱傭條例》設立於1968年,很大程度是由於港英政府有鑑於1967年左派工人發動「六七暴動」的亂局後,用以平息工人階層的不滿。而《僱傭條例》中的法定假日條更是要到更後期的1970至80年代才陸續增補進去。今年適逢「六七暴動」50周年,也可以說是勞工法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有趣的是,公眾假期的設立是1947年,要遠比法定假日早出20多年。公眾假期就如條文所示,主要針對公營機構與銀行,這些行業早期都屬於文職工作,有不少更是由英籍人士出任。對於這些「白領」工作,英國人採取一種「中西合璧」的方式製定公眾假期。例如公眾假期既包括了中國傳統的農曆新年,同時也有西方傳統節日如復活節與聖誕節。然而,法定假日所針對的是低下的勞工階層。這些勞工多數為「藍領」,而且華工當時並不習慣慶祝西方節日,是故法定假期當中並沒有包括復活節與聖誕節等西方節日。

1967年5月六七暴動爆發,當時有左派示威者向警察投擲石塊。(美聯社)

公眾假期與法定假日歷經多次修訂,但大體而言於英屬時代的後期,香港的公眾假期(除星期日)有17天。雖然日子與今日相當,但當中有4天卻跟現在不一樣:分別是「英王誕辰」的兩天(6月第2或3個星期六,以及後的星期一)和「香港重光紀念日」的兩天(8月最後一個星期一及之前的一個星期六)。前者顧名思義是為紀念英王誕辰。雖然英治時期大部分時間英國的在位君主都是女王伊利莎伯二世,但在公眾假期立法的1947年至1952之間,有一段時間是其父親佐治六世在任,故此假期應該曾經有一段很短的時間是「英皇佐治六世誕辰」。不過無論是佐治六世或是伊利莎伯二世,其生日都不在6月。故此「英王誕辰」只是港府為了在一年之間比較平衡地分配假日所安排的。而「香港重光紀念日」,則是紀念香港二戰後從日軍手上解放而設立的。1941至1945年二戰期間,香港被日軍佔領,經歷「三年零八個月」後,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無條件投降,香港得以解放。公眾假期則安排在八月連接周日的前後兩日為假期。

1945年8月15日香港重光後,英殖民政府有不少紀念性的活動。圖為當時發行紀念重光的郵票。在英皇佐治六世之外,特別提到「鳳鳥復興」,引用了西歐傳說中的「不死鳥」比喻香港「死而復生」。底下用拉丁文寫有「Resurgo」,意即「再興」。

上述的4天都不是法定假期。此外復活節3天和聖誕的1天也不是法定假期。所以與公眾假期重複的只有9天。但法定假期在英屬後期達到11天,除了與公眾假期重複的9天外,有兩天可以由僱主安排。當沒有明文規定時,有時也會選擇在英王誕辰與重光紀念日的連假中各放一天。但回歸後,英王誕辰與重光紀念日都不能繼續,如是在一輪商議之下,由以下4天取代:佛誕、勞動節、回歸紀念日和國慶節。

但如果法定假期仍只有11天,那代表這4天假期之間,只有2天可以選為勞工假期。然而勞動節是代表勞工最有力的假日,回歸與國慶與國家歸屬感有關係,要在這三天中取捨相當困難。從結果而論,最後後三者全部列作法定假日,只餘下一個佛誕。傳統的「勞工假」多為中國傳統節日,但在這情況下佛誕成為了唯一一個中式節日但卻非法定假期的。

「勞工假」與「銀行假」與香港勞工歷史息息相關。今日的勞工市場已跟當初製定法定假日的時代有明顯不同。這種假期的「一港兩制」是否應該繼續下去也許值得再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