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防災意識不足 學者教路簡單自救三招減損害
香港人不時受大大小小的災害影響,如颱風、水浸等,但活在醫療、救援系統完善的香港社會裏,或令市民漸漸忽略面對災害時的個人應變能力。中文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兼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所長陳英凝教授直言,港人防災意識仍有不足,建議市民學懂自救三招,提升防災意識,保護自己及家人。
港人口密度高易增各種災害風險
香港一向被形容為「福地」,「災害」二字對許多香港人而言,只會聯想到較常見的風災、水災,陳教授指今年其研究所的調查更顯示,有約30%的港人認為本港無災害,她表示其實交通意外、火警、傳染病爆發亦是香港不時發生的災害種類。
陳教授認為香港人口密度高,容易增加各種災害的風險,如傳染病能快速傳播、火警易蔓延至其他單位等,但因本港的醫療、救援系統較完善,令市民沒有一般的防災意識,「有幾多人識急救?識用滅火筒?」,正正因為沒有辦法自救及幫助他人,結果只能等待救援人員處理,錯過拯救的寶貴時間。
自救三招:獲取資訊、了解住處風險及自身和家人健康風險
有見及此,陳教授建議市民要建立一個應付災害的程序,首先要了解如何獲取準確、可靠的事故資訊,如向政府部門查詢、閱讀新聞等;第二是須了解住處或會面臨的風險,如住所在斜坡附近,便要留意是否有足夠的預防山泥傾瀉設施,又或了解防火設備的使用方法;第三是了解自身和家人面對的健康風險,包括慢性病及相關藥物。她指若市民做到以上三點便能大大減低災害帶來的損害。
陳教授認為提升意識很關鍵,「知道咗之後做唔做係另一件事」,首要還是須了解風險及預防方法。她在2011年成立的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積極在香港推廣防災,在網上開設免費課程教育公眾有關公共衞生及應對災害方法,亦分析災害趨勢及影響等。研究所亦有課程予中學教師進修,繼而透過學校通識科向年青人灌輸概念,長遠希望令防災意識成為每人心中的常識。
該研究所除在本港推廣外,亦在亞洲多個發展中國家,如不丹、尼泊爾、北韓等進行災後救援及教育工作,冀令缺乏資源的人亦能應對災害,減低傷亡。陳教授及其團隊亦正研究全球暖化對本港人口健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