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瘧疾可致命 兒童及孕婦外遊應特別小心
在香港罕見的傳染病瘧疾,最近因大量輸入個案而令市民聞之色變。這種可致命的疾病不會人傳人,只經受感染的按蚊傳播,而本港市區近年未見按蚊,所以大規模傳播的風險微乎其微。可是,隨着疫情放緩,各地陸續通關,對瘧疾從沒有抗體的港人到非洲、東南亞及拉丁美洲等瘧疾流行地區旅遊時要小心,感染瘧疾病情相對嚴重。兒童及孕婦應避免前往,回港後出現不適宜求醫時告知旅遊史,可更快作出診斷。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黃天祐
瘧疾由6種瘧原蟲引致,感染後潛伏期約7至30日,甚至更長時間。患者會發燒、發冷、疲累、頭痛、無胃口、嘔吐及腹瀉等症狀。由於症狀普遍,初頭難以察覺是感染瘧疾,需進行血液測試。
6種致病的寄生蟲中,以惡性瘧原蟲最「毒」,潛伏期亦較短,很多時潛伏1至2周便發病,惡化速度快,延誤求醫有機會出現嚴重併發症,例如器官衰竭、昏迷,甚至「上腦」,增加死亡風險。非洲大部分個案,就是由惡性瘧原蟲引致。
非重症的瘧疾個案,醫生一般處方口服抗瘧藥治療,例如青蒿素,可有效對抗瘧疾。重症個案除了使用抗瘧藥,亦需要針對其併發症作出治療,例如血液透析及深切治療部支援性治療等。
在瘧疾流行地區,大多數死亡個案為5歲以下幼童,因為他們本身對瘧疾未有抗體,加上身體機能發展未成熟,一旦感染病情相對嚴重,死亡率亦高很多。孕婦亦是高危群組,因懷孕會令女性的免疫力受抑制,較易感染疾病;而且,瘧疾亦有機會感染胎兒,導致胎兒死亡。
值得留意的是,對瘧疾流行地區的當地人來說,由於已反覆感染多次,有一定抗體,即使再感染,病情相對輕微;但對外來的旅客來說,因為沒有抗體,理論上「中招」後病情較為嚴重。
前往瘧疾流行地區的旅客,可口服抗瘧藥作為預防,一般由出發前、旅行期間以至離開地區後仍需繼續服用,服用時間及療程視乎不同藥物。不過,服藥並不能百分百預防感染,市民回港後仍要留意身體有否出現不適,一旦有懷疑,應立即求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惡性瘧疾始終屬於致命的傳染病,幼童及孕婦如非必要,應避免前往瘧疾流行地區。
做好防蚊措施同樣重要,包括穿著淺色長袖上衣及長褲,塗上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防蚊劑;家居方面,應定期清積水,包括花瓶、花盆、冷氣機底盤等,並避免一切會導致蚊蟲滋生的情況。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