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第五波疫情期間平台使用者增66% 近半中度至嚴重焦慮
新冠肺炎疫情下港人情緒受到困擾,有社福機構、精神健康自助平台與大學合作進行研究,發現自第五波疫情爆發以來,線上精神健康服務使用者增加六成,其中有47%使用者呈中度至非常嚴重焦慮,而尋求線上心理輔導的人數亦增加近兩倍,呼籲市民關注精神及情緒健康,善用線上平台,並呼籲政府增撥資源,協助發展線上精神健康服務,將精神健康納入新冠防疫及康復方案。
有曾受精緒病困擾的過來人現身說法,指疫情期間自己需要留家照顧年長母親不能外出,加上擔心自己年老沒人照顧等,致抑鬱復發,使用線上精神健康服務後,覺得即使在疫情下,自己仍備受關注,經過溝通排解壓力後,對生活重新感到有期望。
網上平台今年首三個月有近7,000使用者
由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中國銀行(香港)資助的「Re:Fresh線上精神健康自助平台」、香港教育大學合作,進行「疫情下社區人士精神健康狀況及線上支援成效研究」,透過平台成功蒐集及分析數據,並成功收集3,749位平台使用者的網上問卷。研究發現,今年一月第五波疫情掀起了市民對線上支援服務的需求,平台今年首三個月的使用者有6,919人,較去年9至12月累計的3,727人,增加超過66%。
專家:平台使用者每兩人就有一個出現疑似焦慮徵狀
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陳家承指出,平台使用者約47%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焦慮徵狀,即每兩人就有一個人有疑似焦慮;36%使用者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徵狀,及38%使用者呈中度至非常嚴重的壓力徵狀。換言之,至少三成人的精神健康狀況達臨床關注水平,當中以18至30歲屬高危群組,情況堪憂。
平台使用者梁女士:抑鬱復發出現失眠、不想進食等症狀
平台使用者、71歲退休公務員梁女士分享指,由於疫情下長者中心關閉,自己需要留家照顧年長母親不能外出,「相見好,同住難」,因而增加磨擦,亦擔心自己年老沒人照顧等,壓力下致抑鬱復發,出現失眠、不想進食,覺得沒有希望及很頹廢等症狀,其後透過Facebook認識平台及申請心理輔導服務,覺得即使在疫情下,自己仍備受關注,並學習如何疏導情緒等,目前已經康復。
鼓勵情緒病患放膽求助:生命不是偶然
她認為網上輔導能節省時間,「唔洗搭車,快、靚、正」,惟指出實體輔導的連結較大,若嚴重個案以實體輔導更好,但兩者可互相配合,「最好兩樣都有」。她又指,每個人多或少都有抑鬱,可能自己未知,或者無勇氣求助,但生命不是偶然,即使有軟弱、迷失的時刻,都不用害怕、收埋自己,放膽求助。
團體建議,期望當局能增撥資源協助本地機構發展線上精神健康服務,以提升機構服務的質素及效率,為公眾提供更全面的支援;亦希望政府將精神健康納入新冠防疫策略及康復方案,並主動評估和及早識別有需要人士,預防問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