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兩年三個月易現疲勞 家庭主婦與子女「困獸鬥」致情緒病復發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疫情持續兩年,第五波由一月開始爆發至今已經兩年三個月了,每天看到新聞,不少人感到抗疫疲勞,出現焦慮抑鬱的情緒。
小美是個家庭主婦,先生要上班,每天由早上開始便要獨力照顧三歲及六歲的兒子。她因為被診斷出患有焦慮症,服用血清素已經有一段時間,病情已經控制得很好。但在這段時間因為停課關係,自己每天要「一打二」和小朋友長時間在狹小的家中「困獸鬥」,已經夠疲累了;家庭收入又因疫情大大減少,小美甚至害怕先生因經濟衰退失業,或因染疫而「手停口停」,又擔心會因為染疫而被送入隔離營。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副顧問醫生辛婥珩

+8

每次看到新聞有兒童因疫情身亡,加上未能探望未打針的年老父母,小美更加緊張擔心。每天都面對着種種未知之數,情緒病復發,開始出現情緒低落、哭泣、失眠、心跳手震、脾氣暴躁等症狀。

其實,因為疫情出現情緒問題並不罕見。世界衛生組織3月2日發佈的精神簡報中就指出,在2020年,疫情下全球焦慮症患病率增加25.6%,而抑鬱症患病率則增加了27.6%。風險因素包括年輕人、女性,以及本身已有健康狀況。但是簡報指出,暫時沒有足夠研究證據顯示自殺率因為疫情而有所轉變。

疲憊感、孤單感及確診新冠肺炎均會增加出現自殺念頭的風險。而本身患有重症精神病(如思覺失調)的患者,若確診新冠肺炎,更會增加重症及死亡風險;但就未有證據顯示精神病患者會較易確診新冠肺炎。

在香港,因為疫情的負面影響,很多人出現短暫及間斷的情緒反應,名為「適應性情緒障礙」。如果症狀比較嚴重及持續,便有機會是患上抑鬱症或焦慮症,必須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面對持續不斷、反反覆覆的疫情,我們可以怎樣面對「抗疫疲勞」? 除了保持生活規律、定時作息、均衡飲食吸收充足營養、保持運動、用視像電話保持社交、看疫情新聞適可而止外,我們還可以做靜觀練習。

首先,我們要舒適地坐着,眼睛可以合上,然後我們要覺察着自己的一呼一吸,胸口和肚皮的上升和下降,若果自己的思想正在遊走到負面的想法,不要加以判斷,只要溫柔地、慢慢地把思想帶回當下,覺察經驗的本質。靜觀練習包括身體掃描、伸展、靜坐、步行等等。其中靜觀練習中的「自我慈悲」又名慈心練習,每天花時間以慈愛、寬容、耐性、接納及信心善待自己,明白自己並不懦弱、亦不孤單。

我們亦可以寫下一些自我肯定的句子,在情緒低落的時候跟自己說出來。同時,我們亦可以嘗試寫感恩日記,每天寫下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把「小確幸」記錄下來,訓練自己在「疫」境下看到正面的事情。

《香港01》「01醫務所」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合作,隔一個星期二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筆下心澄】。

「澄」即是把水靜放,讓水中物沉澱,然後變得清澈。願你靜心細味每一篇小故事,見微知著,明白自己及別人的內心,把事與情看得更透澈。看得清楚,懂得珍惜,願此專欄能安撫你情緒的波瀾,享受歲月靜好。更希望你把這份體會和你關心的人分享,好讓美好人生的路上多一個夥伴。

故事細節經修改以保障病人私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