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家居廢物棄置量創07年後新高 即棄餐具增三成 回收率創新低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去年殺入本港,外賣及即棄用品用量大增。環保署今(10日)公布新一份《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揭示,去年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不升反跌,微跌2.2%至396萬公噸。
不過,居家工作,停課等安排,令市民留家時間增加,人均每日家居廢物棄置量達0.91公斤,創下2007年後新高。至於整體回收率亦較2019年下跌1個百分點,降至28%,再創回歸以來新低。

+5

在疫情衝擊下,去年都市固體廢物的棄置量平均每日達10,809公噸,較2019年減少2.2%。環保署解釋,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下跌,相信部份是由於新冠病毒病疫情的威脅,影響本地消費及經濟活動,以及相關的廢物棄置。撇除人口增長因素,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為每日1.44公斤,低於2019年的1.47公斤。

根據報告,每日人均棄置量下降,主要是因為工商業廢物棄置量,較2019年減少12%至0.53公斤;惟人均家居廢物棄置量反而增加4.4%至0.91公斤,創出近年新高。環保署認為,數據主要反映於新冠病毒病疫情下,市民花更多時間在家工作及用膳。

整體廢物棄置量減少,連帶整體回收量也持續下跌,去年回收率再跌至28%,再創新低。環保署解釋,都市回收物品中,有超過八成都會運往其他地方作循環再造,只有不足兩成在本地循環再造,回收再造業受經濟週期及市場狀況影響,鄰近經濟體近年更嚴格執行進口管制政策,不符合進口標準的本地回收物料,均不能運送到當地循環再造,故本地回收業只可繼續擴展本地循環再造規模。

▼疫下新常態「走塑」五招▼

疫下減少外出用膳 家居廚餘棄置增加

報告又指出,去年廚餘佔整體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三成,雖較2019年減少2.9%,但同樣源於工商業廚餘棄置量減少。人均家居廚餘每日棄置量達0.33公斤,成近5年最高。環保署估計,情況與疫情下市民減少外出用膳有關。

由於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於2018年7月開始接收及處理來自工商業界的廚餘,環保署於2019年在大埔污水處理廠推行「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以處理廚餘,令去年廚餘回收量增至4.4%。

塑膠或發泡膠餐具佔塑料棄置量12%。(資料圖片 / 黃寶瑩攝)

塑膠或發泡膠餐具棄置量增三成

至於塑膠棄置方面,去年塑膠棄置量估算為每日2,312公噸,與2019年的棄置量相若,其中膠袋棄置量最多,每日平均棄置804公噸(佔塑料棄置量35%),較2019年增加約4.7%;其次是塑膠或發泡膠餐具(佔塑料棄置量12%),每日平均棄置266公噸,較19年增加約三成。

塑膠回收率由2019年的8%上升至2020年的11%。環保署解釋,進口塑膠回收物料經濟體更嚴格執行進口管制政策,本地回收業已逐步轉變營運模式應對,政府亦實施不同的新措施進一步推動廢塑膠回收,包括陸續開展「塑膠回收服務先導計劃」。

去年於堆填區的廢紙棄置量估算為每日2,643公噸,較19年減少2.3%,回收量也同樣下跌。(資料圖片 / 林若勤攝)

廢紙回收量再創新低

在廢紙回收方面,去年於堆填區的廢紙棄置量估算為每日2,643公噸,較2019年減少2.3%,而回收量也同樣下跌,令回收率跌至32%再創新低。而玻璃方面,每日平均棄置量大減至183公噸,同時作本地循環再造量減少約34%,環保署估計受疫情對酒吧和飲食業的影響。

此外,疫情下連帶醫療廢物及其包裝物料棄置量上升,去年平均每日棄置3公噸,較19年的1公噸暴增兩倍。

環保署指,考慮到新冠疫情和員工安全,暫停以人手從廢物處理設施抽樣進行廢物成分調查,新一份報告是根據廢物棄置成分的歷史統計數據,分析估算去年的廢物成分。(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疫下暫停實地抽樣統計 環團批「靠估」未反映實況

有別於以往實地抽樣統計,環保署考慮到新冠疫情和員工安全,暫停以人手從廢物處理設施抽樣進行廢物成分調查,而是根據廢物棄置成分的歷史統計數據,分析估算去年的廢物成分,亦參考去年的經濟及社會相關指標的變化,作相應微調。該署認為,做法合乎科學及實際情況需要,所得出數據具有實際參考價值。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質疑,這份報告未能有效反映香港去年的廢物問題,低估即棄塑膠餐具使用數量,實際情況可能更為嚴峻,又認為企業每日製造龐大即棄垃圾量,有責任向公眾交待即棄品使用量、銷售量等數據。綠色和平建議,政府應為各類的垃圾定下相關的減廢目標及時間表,並加快管制即棄餐具政策,2025年前需全面管制膠餐具,同時投放更多資源推動重用容器的配套。

另一環保團體綠惜地球指出,即棄塑膠餐具和膠袋的棄置量失控增長,反映當局欠缺有效遏止措施,擔心待疫情放緩,經濟活動回升,外賣風氣日盛,相關廢物量將失速增加,促請政府盡速完成膠袋收費檢討,收緊豁免及提高收費,以及淘汰發泡膠即棄塑膠餐具,盡早完成全港實施中央收膠計劃,完善覆蓋回收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