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報告|創科署口罩、檢測認可欠推廣 實驗所儀器7.3年未校正
2008年政府將檢測和認證訂為具有明顯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產業,審計署今日(28日)就創新科技署推廣國際承認標準,以及合格評定服務工作,發表審計報告,發現有份負責相關工作的標準及校正實驗所,未有適時校正儀器,當中33.4%儀器的校正期限已過,平均逾期約332天,最長逾期7.3年。
至於創科署屬下的認可處,於去年4月曾推出2項新認可服務,讓從事醫用口罩的物理及微生物測試的實驗所申請認可;以及2019冠狀病毒,讓從事病毒聚合酶測試的醫療實驗所申請,惟只有少數合資格機構申請。
創科署回應審計署指,逾期儀器近六成為備用儀器,在使用前校正便可;而且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員工不能回實驗所校正,以致未校正的儀器數量增加。
創科署在「品質支援」的工作綱領下,負責推廣國際承認的標準和合格評定服務,相關工作主要由香港認可處、產品標準資料組、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和檢證局秘書處負責。在2019至20年度,「品質支援」的開支為1.455億元。
校正實驗所負責建立和保存可溯源到國際單位制的物理測量參考標準,例如「千克」等屬質量的國際單位制;又包括溫度、長度等。審計報告指,根據校正實驗所的手冊,所有儀器投入服務前,需要檢查及校正;儀器在投入服務後,需按既定時間表校正,並要標示下次校正到期日。
不過審計署發現,截至今年1月5日,在1,141項貼有校正到期日的儀器中,有381項(33.4%)期限已過,平均逾期約332日。在過期儀器中,有127項(33.3%)逾期1年,當中25項(6.6%)過期逾3年,最長的為7.3年。
381項測量儀器未有校正
創科署回覆時稱,381項逾期未校正儀器未有用於測量工作,當中221項為備用儀器,包括逾期7.3年的儀器。署方續稱,備用儀器雖貼上「定期校正」的標籤,但其實只需使用前校正便可,應歸類為「需要時校正」。至於確實需定期校正的儀器,署方承認有136項,當中近九成逾期一年以下,只有14項逾期一年,最長時間為2.7年。署方解釋,由於受疫情影響,員工不能回實驗所校正,故逾期儀器高於正常水平。
香港認可處亦被發現逾期審查。審計署指,認可處需定期覆審每間獲認可機構,以了解其質素,按程序應於限期屆滿後4星期內覆審。不過審計署發現,截至去年10月14日,有40次覆審已逾期超過4星期,平均逾期93天,其中有3單逾期501至651日。
對於覆審過期,創科署再以疫情解釋,指有部分需在內地覆審故有所延誤,現暫定安排部分機構作遠程評審,包括改為審閱文件。署方又稱,認可處的覆審頻率其實較國際標準更高,現時仍符合國際要求。
醫用口罩、病毒聚合酶測試實驗所認可計劃少申請
另外,因應疫情,認可處於去年4月,在實驗所認可計劃下推出2項新認可服務,包括醫用口罩,讓從事醫用口罩的物理及微生物測試的實驗所申請認可;以及2019冠狀病毒,讓從事病毒聚合酶測試的醫療實驗所申請。不過審計署發現,只從合格評定機構接獲2宗醫用口罩的認可申請,而且未有批出認可。至於聚合酶測試,在23間本地機構中,只有5間獲認可,另有11間正申請。審計處建議,應加強上述認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