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16幢歷史建築遭拆卸 有建築逾百年歷史 3幢評級前遭搶先拆毀

撰文:王潔恩 張嘉敏
出版:更新:

發展局早前曾透露,過去五年共有15幢已評級或擬議評級的歷史建築,及1幢尚待評級的建築物被拆卸。發展局日前進一步交代該16幢建築物的名單,除了佑寧堂、錫克廟、粉嶺戲院「上榜」外,當中不乏有逾百年的歷史的建築物,例如元朗十八鄉山貝162及163號村屋。
另外,有三幢建築物曾被古蹟辦擬議評級,惟在正式確定評級前已被「搶先」拆毀,最終古諮會不再就評級進行評估。至於屬於政府建築物的新秀大廈,文件更揭露政府在未評級前,去年已自行拆卸建公屋。
前古諮會成員、港大建築保育副教授李浩然稱,名單上有不少戰前建築物,由於本港戰前建築越來越少,對此感可惜。他指由於大部分為私人建築物,古蹟辦無權阻止清拆,故建議政府可從地契入手,加入條款限制業主發展。

元朗十八鄉百年富商村屋前年被拆

在名單中,歷史最悠久的是元朗十八鄉山貝162及163號的村屋。村屋建於約1900年,即至今已有約121年歷史。雖然屬於三級歷史建築,但早在2019年被拆。
根據古諮會資料,相信該址是林鴻茂在1900年興建,他是貢生,亦是富商。而在163號的村屋中,他其中一位兒子林慶雲曾居於該址。

施勳道20號大宅最初由亞當斯先生(Mr. F.R.J. Adams)持有,具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後來在1997年轉予香港政府,但在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前已被拆毀。(古諮會圖片)

曾被擬議評級 「插隊」評級仍不保

另外,有三幢建築物曾被古蹟辦擬議評級,但在被正式確定評級前已率先被拆,分別是被擬議評作二級歷史建築的山頂施勳道20號、大澳街市街2號及4號,以及擬議評作三級歷史建築的西營盤德輔道西67及69號,建築物在1920年代興建。

資料顯示,山頂施勳道20號、大澳街市街2號及4號,早在2016年已被拆卸。至於西營盤德輔道西67及69號,分別在2014年及2019年被拆毀。翻查資料,過往曾有傳媒報道,當時有7個項目因面臨發展計畫,而獲當局「插隊」評級,當中包括大澳街市街2號及4號,惟最終仍然不保。

建於1973年的新秀大廈在評級前,已在去年被拆毀,以配合宏照道公營房屋第二期工程,興建兩座公屋大廈。(資料圖片/羅國輝攝)
+2

新秀大廈評級前 政府搶先拆

建於1973年的新秀大廈,位於觀塘道2號。不過,在建築物在評級前,已在去年被拆毀,以配合宏照道公營房屋第二期工程,興建兩座公屋大廈。

翻查資料,新秀大廈原名為「Gray Block」,曾被駐啟德的皇家空軍使用,及後被用作越南難民收容所,即啟德北難民營。發展局表示,在古蹟辦的建議下,有關部門已保留了兩件具代表意義的構件,以融入在新發展項目內。

發展局:接獲拆卸申請會主動聯絡業主

發展局回覆查詢時指,在接獲建築的拆卸申請後,局方會主動聯絡相關業主,大部分業主同意作適切保育,當中包括保存建築的特色定義元素,並將有關元素融入在新發展項目或作展示,或進行三維素描記錄、相片或製圖記錄等。

+6

港大學者倡從地契入手限制業主發展

前古諮會成員、港大建築保育副教授李浩然稱,名單上有不少戰前建築物,由於本港戰前建築越來越少,對此感可惜。當中如三級歷史建築佑寧堂,其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具有代表性;而坪洲大中國火柴廠更屬於香港少有的工業文化遺產。他稱大部分項目所在地區「睇唔到有發展必要」,甚至發展後會令社區環境變得更差。

他稱,由於大部分為私人建築物,古蹟辦無權阻止清拆。他建議政府可從地契入手,加入條款限制業主發展,又或當申請重建時,城規會可要求加入保育條件。他以大澳街市街2號及4號為例,該處有不少戰前唐樓,政府應限制發展,包括不容許分割地皮,防止大型發展。

他舉新加坡將部分地區劃為文物區為例,限制區內發展密度,變相鼓勵發展商翻新舊建築,「拆咗再起成本會更高。」當中有例子於翻新後易手,建築物升值三至五倍。他又稱,現時評級制度籠統地將所有類別歷史建築物評級,只著重建築風格,不能反映歷史價值。他建議,政府應將歷史建築物分門別類,令建築物與歷史、文化掛勾,更能顯示其重要性。

本土研究社鄭捷龍:公眾連知情權也喪失

對於有不少歷史建築物被拆毀,本土研究社成員鄭捷龍認為很可惜。他批評政府未有主動公佈名單,不單沒有讓公眾參與及討論,甚至連知情權也喪失,批評政府缺乏保育意志及全盤策略。

鄭又指,政府目前未有適當運用公權力去保育文物,例如目前被包括在活化歷史建築的文物只佔極少數,審批嚴格之餘限制亦多,營辦團體往往需要自付盈虧,部分文物財政上並不可能長期營運。他認為,《古物及古蹟條例》至今已經實施45年,不少條文已經過時,故應重新檢討。他亦建議,長遠而言,政府應在保育歷史建築基金投放更多資源,同時應更主動去收購值得保育的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