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嬰手術後或需裝起搏器 母稱醫生認錯 轉院「除非去大灣區」
兩個月大的男嬰Liam(化名)在兒童醫院進行補心手術後,出現併發症,或需終身使用心臟起搏器。其母親李小姐(化名)向《香港01》表示,兒子有心漏病,醫生團隊在他體重未達3公斤「安全線」下做開胸手術,之後出現併發症,她指醫生承認手術看錯位置而致歉。
團隊醫生向李表示,Liam很可能要終身置入心臟起搏器。她希望兒子到其他醫院接受手術,獲兒童醫院回應稱「我哋係全港唯一,除非你哋去大灣區」,讓她感覺諷刺。
兒童醫院回應指,Liam的心臟衰竭情況持續,醫療團隊衡量各種因素後,認為有迫切性直接做手術。
李小姐稱,產檢時得悉兒子Liam患有心漏病,缺口約2至3毫米,可能會氣喘、飲奶較慢等。她懷孕不足36周產子,兒子起初無大礙,惟回家約兩周後突然臉部變紫,被送院診治,輾轉獲轉介至兒童醫院。
在兒童醫院留醫約兩周時,醫生團隊提出兩個方案,第一是直接做開胸手術,修補心臟缺口,但嬰兒至少應有3公斤,否則風險較高;第二是先在肺動脈安裝儀器,以減輕氣喘等情况,再等嬰兒體重增加才做開胸手術。
Liam入院時,體重僅2.51公斤,醫生團隊原本提出做兩次手術較安全,但他們開會後改稱做一次手術可行,又說「唔係第一次幫3公斤以下BB做(開胸手術)。」決定後,李小姐引述團隊其中一名兒童心臟科醫生稱,「直接做手術係比較risky(風險高),但個手術唔係我做(主刀),係外科醫生做,風險高低都唔輪到我講,係成個團隊決定。」她感憂慮,但只好相信醫生判斷。
李小姐於3月29日簽署手術同意書,當中有列明心臟傳導系統屬於罕見併發症;但她至今亦不清楚,體重不足3公斤的嬰兒所承受的風險有多高。Liam於3月31日接受手術,當時他的體重為2.88公斤。手術成功修補心漏,卻出現了併發症,心臟傳導系統未能運作,導致心跳過慢。
Liam母親稱外科醫生曾致歉認做錯
李小姐稱,手術後事後主刀外科醫生向她承認做錯,指修補心臟缺口時施手術位置選擇出錯,觸及神經,為此致歉。他再說,數年前亦曾有一名不足3公斤的嬰兒出現此併發症。她質疑醫生團隊做錯決定,誤選較高風險方案,「當然我明白做手術要承受consequence(後果),但最傷心係,醫生無同我哋解釋清楚風險數據,都無畀機會我哋一齊做選擇,只可以聽佢哋講。磅數唔足會唔會風險更高,係我哋好關注嘅事。」
Liam現時無生命危險,昨日開始更不需要輔助呼吸。然而,兒童心臟科醫生表示,他很可能要終身置入心臟起搏器,並催促盡快接受手術。李小姐向他說,希望有更多時間做決定,或者考慮到其他醫院接受此手術,但醫生回應稱:「你哋無得揀,我哋係全港唯一會做呢類手術嘅團隊,除非你哋去大灣區。」她形容雙方語氣平和,「大家斯文人唔係嗌交,但佢畀我嘅感覺好諷刺。」她強調不是歧視大灣區,「如果真係可以手術成功,我哋會去做」,然而在疫情下,過關需要檢疫21天,Liam的情況明顯不適合。
她又說,安裝起搏器將是一輩子的事,「裝咗之後,以後(Liam)有好多運動都唔可以做,唔可以玩藍球、足球、欖球,無得好似其他小朋友咁,鍾意玩咩就玩咩」,令她感傷。
就此事件,李小姐已向兒童醫院投訴,亦正研究法律行動。她坦言,傾向選擇讓Liam置入起搏器,但希望由其他醫生團隊負責手術,不過似乎已別無選擇。「現在投訴完、報道完,BB有事都只可以睇返佢哋,都有擔心。」
院方:兩次超大型開胸手術增風險 男嬰迫切需要直接手術
香港兒童醫院回覆稱,該男嬰患先天性心室中隔缺損,出現心臟衰竭跡象,今年3月31日於接受「心室中隔缺損修補手術」。一般而言,患心室中隔缺損的嬰兒可首先接受紓緩性的「肺動脈繃紮術」,待其體重增加後,再進行修補手術。然而,這方案令病人需要接受兩次超大型的開胸手術,增加風險;加上當時該男嬰雖經藥物治療,但心臟衰竭情況持續,醫療團隊認為有迫切性直接進行心室中隔缺損修補手術,避免病情繼續惡化。
手術前,醫生向病人家長講解手術過程及相關風險,包括可能出現「心臟傳導阻滯」等併發症,家長之後簽署了手術同意書。醫院又稱,手術期間醫生亦已盡量避開普遍病人心臟傳導系統的位置。手術完成後,病人出現心臟傳導阻滯,心跳過慢。醫生遂立即為病人置入臨時心臟起搏器,以穩定其心律。
經過約一星期的觀察,病人心臟傳導阻滯情況持續,醫生遂建議植入永久性的心臟起搏器,以治療心律失常問題。現時病人情況穩定,惟需依靠臨時心臟起搏器調節心律,其心跳仍然過慢。臨時起搏器的導線一旦失效,情況有機會轉趨危急。根據目前情況,病人須盡快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否則長遠會有心臟衰竭風險。若延遲進行手術,其心包腔有可能出現結疤,增加之後植入手術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