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頸隱藏14個日軍建設機槍堡 屬保存最好遺址 團隊促列古蹟
鹿頸的山頭上,雜亂的野草中藏著一座座的機槍堡,由一道道戰壕相連。有研究團隊經十年研究後,發現槍堡群結構良好,相信該處是日軍在港留下狀態最好的軍事遺址。港大房地產及建設學系教授黎偉聰估計,現址較大機會是日軍為針對抗日游擊隊而建成。
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表示,即使當時在港日軍資源欠奉,但為了鎮壓民眾反抗,仍斥資興建機槍堡及觀測台,「反映當時香港人反抗日本嘅行動,已經對日軍做成極大威脅。」他認為,該基地反映救國抗日武裝力量抗敵的歷史,認為值得列作法定古蹟。
料最大槍堡屬指揮部
鹿頸機槍堡及觀測台荒廢在亂草中,但早在2009年已被古諮會列為二級歷史建築。古諮會當時形容,該處由多個機槍堡、觀測台及塹壕組成,共12個構築物被評級。
經過十年時間,港大團隊多番搜索下,發現山頭上其實有14個槍堡,其中有7個面積較大,而附近亦有戰壕連接槍堡,深度可達3至4呎。 黎偉聰估計,當中最大的槍堡屬於當時的指揮部。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亦推斷,該槍堡能容下約10位士兵,亦可在上方瞭望。
▼鹿頸機槍堡現況▼
疑留下日軍廁所
在該14個槍堡中,亦有7個較細的「衛星槍堡」,甚至只能容下一人。團隊估計,這些「衛星槍堡」可以覆蓋大槍堡的「死角」。
而槍堡附近亦有一個小井。黎偉聰指,該井深達兩米,由於太深太細,與一般水井不同,故推斷有可能是廁所,或供守駐守的日軍使用。
相信抵禦本地抗日力量 居民或被迫參與興建
黎偉聰指出,過去曾經以為,日軍興建這些碉堡是為了反盟軍登陸。不過,他們現時卻有新的看法。他解釋,有書籍曾提及,在1943的3月3日,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港九支隊的成員曾在鹿頸的南涌村與日軍激戰,故相信日軍事後開始興建鹿頸的防禦設施,以阻止游擊隊在沙頭角一帶滲透或騷擾。
吳軍捷亦補充,當年南涌和烏蛟騰是游擊隊大隊部的所在地,而上述最大槍堡的窗口正正對著南涌。他又估計,這些槍堡實際上或未能發揮作用,由於當年游擊隊與日軍曾在此激戰,死傷慘重,因此槍堡後來建成後,大隊已轉移陣地,故現有的東江縱隊的史料中,並未有提及這些防禦工事。
黎偉聰又引述歷史學家高添強著作的評鑒,指鹿頸一帶村民憶述日佔期間,他們被迫幫忙日軍建設槍堡群與觀察站。換言之,原居民或有份參與興建這些軍事設施。
有結構已倒下 促復修保育
隨時間過去,山頭雜草叢生,亦曾發生山火。黎表示,現場或出現水土流失,雖然可以很快補救,但若不再理會,情況恐怕越來越差。而有槍堡的通風口,疑似有遊人曾站在上面,有部份結構已倒下。團隊希望政府認真重視及復修遺跡,可設置小型博物館,或興建吊橋通道、小徑讓遊人欣賞。
雖然鹿頸機槍堡及觀測台已獲評級,但黎指,香港的歷史建築評級制度並不涉及保育,導致大部份戰時遺跡被荒廢,坦言香港的軍事遺址「潛力很多,尚未發展。」他又指,西貢黃竹洋的戰時遺跡本來更大,但早已被拆毀,難以再修復。
值得成為法定古蹟
吳軍捷認為,考慮到遺跡的歷史價值,現址值得成為法定古蹟,而且需要好好保護及善用,否則便會被荒廢。被問及古諮會是否低估了該遺跡的歷史價值,黎偉聰指出,體諒古諮會的決定,「佢哋都係坐寫字樓睇圖」,團隊亦花費了10年時間才完成研究,而委員會亦要處理不同的歷史建築。
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校友程肇堂表示,在過去十年的研究,他們要多次上山測量,並參考不同資料,故所需時間甚長。他坦言:「我哋都一把年紀,但希望將香港真實嘅歷史留比下一代。」
古蹟辦回覆查詢時指,有關機槍堡及觀測台的位置屬郊野公園範圍,其管理及維修由相關部門負責。古蹟辦十分樂意就項目的維修保養、設立說明牌及增設步行徑等,從文物保育角度向管理部門提供技術意見。
古蹟辦又說,按現行的評級制度,如有確實與已評級的歷史建築或構築物文物價值有關的新資料,古諮會會按評審準則及緩急需要,審視有關項目的文物價值及現行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