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政府料實施後年花6.4億元 生產分銷指定垃圾袋及標籤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垃圾徵費醖釀多年,環保署向立法會提交文件交代開支詳情,預期實施後的非人手經常開支約為每年6.4億元,包括用於生產、分銷和管理指定垃圾袋及標籤、應付綜援和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方面的津貼加幅、營運按廢物重量徵收「入閘費」的登記及帳目系統;以及為回收和減廢措施展開宣傳與公眾教育。

政府預期,實施垃圾徵費後的非人手經常開支約為每年6.4億元,包括用於生產、分銷和管理指定垃圾袋及標籤等。(資料圖片)

料其後開支達10億元

政府文件指出,2020/21財政年度的相關預算開支約為5億元,當中主要包括廢紙收集及回收服務(約1.3億元)、為社區回收設施「回收便利點」提供常規性撥款(約1.3億元)、擴大「綠展隊」服務範圍(約1億元)、廚餘收集服務先導計劃(約6,400萬元),以及塑膠可回收物料回收服務先導計劃(約1,300萬元)。

倘《條例草案》於今年7月前通過,2021/22及2022/23 財政年度的相關預算開支合共約為920萬元,主要用作建立帳戶登記及帳目系統,以及發展指定垃圾袋及標籤生產、分銷和管理系統的前期費用。

政府預期在垃圾收費實施的財政年度起,進一步增加撥款至不少於約8億元至10億元以加強減廢和回收工作,該項每年撥款的數額與估算的初期收費總收入相若,達致「專款專用」的效果。

撤回開設9個首長級公務員職位

在人手開支方面,環保署撤回原建議開設9個首長級公務員職位,改為安排196名非首長級人員支援計劃;開設150個非公務員合約職位;以及額外開設7個非公務員職員,每年涉及開支近2億元。

此外,計劃未實施,政府在2019/20及2020/21財政年度已分別花費1,640萬元與2,440萬元,用於宣傳、教育及相關公眾參與活動,以及改造和提升垃圾收集站設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