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辦拒聘保育專才 專家小組瞎子摸象 學者促與古諮會合併升格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險被清拆,再次揭露古蹟辦與其他政府部門的溝通失誤,架構以及評級制度亦現問題,有曾任古諮會委員的學者直指,古蹟辦以及古諮會欠缺建築保育的專家,多年來如同「瞎子摸象」,多次評級結果惹起外界爭議,認為當局有必要檢討整個制度,評級制度近50年來未曾修訂,嚴重歧視戰後建築物及基建設施,而古諮會僅屬諮詢機構,缺乏權力卻遭受到政府及民間施壓,舉步為艱。
多次參與保育運動的民間保育組織亦表示,古蹟辦固步自封、拒聽民意,甚至在今次次主教山事件中「企圖以操控手段欺騙公眾(manipulating to deceive)」,直斥古蹟辦極度迂腐,公眾無法翻查古蹟辦就歷史建築評級的「分紙」,只能從蛛絲馬跡中尋找線索,難以監察當局,令相關部門能為所欲為。
他們均希望古蹟辦能改革,除了增加透明度、開放讓社會參與外,亦應擴古蹟辦專家小組,一改古諮會被動、「被牽着鼻子走」的角色,加強與古蹟辦等的合作,並將古蹟辦升格為署級部門,增加權力和資源,才能令保育之路更為順暢。

陳智遠形容古蹟辦「少做少錯,釀成大錯」,及後更誣陷古諮會已確認其決定,直斥古蹟辦「企圖以操控手段欺騙公眾(manipulating to deceive)」。(羅君豪攝)

主教山配水庫去年底險遭清拆,民間高手不消半日,便完成對配水庫的研究,社交網站「洗版式」出現大量分文章,及後一日古蹟辦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才坦承該部門敏感度不足導致今次事件,未來將會就主教山以及另外4個配水庫進行研究。

▼深水埗主教山羅馬式建築蓄水池曝光▼

曾任食衞局政助的「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直言,事件不單純是溝通失誤,一般人看到1904年的建築物亦會多走一步進行研究,惟負責古蹟的部門卻懶理,事件爆出至今逾一個月,當局仍未明確交代失誤原因,以及部門間溝通的細節,更欲將古諮會「擺上枱」,陳智遠形容當局「少做少錯,釀成大錯」,及後更誣陷古諮會已確認其決定,直斥古蹟辦「企圖以操控手段欺騙公眾(manipulating to deceive)」。

延伸閱讀:專訪|為視察主教山配水庫古諮會委員考牌 蘇彰德:尊重民間意見

李浩然指,古蹟辦內缺乏建築保育專家,「佢地就基本上係冇技術人才,即係建築師、測量師、規劃師、工程師」。(高仲明攝)

曾任古諮會委員的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副教授李浩然指,古蹟辦內缺乏建築保育專家,部門主要聘請館長(curator),即使部分港大建築保育學部畢業生考入古蹟辦,惟不消數年便被調任,古蹟辦人才不足已是長久以來的問題,「佢地就基本上係冇技術人才,即係建築師、測量師、規劃師、工程師」。他提到古蹟辦在2008年曾設立技術團隊,聘用建築師、測量師等人才,惟團隊5年後解散,及後重設無期。

+2

除了古蹟辦人才不足,連部門在2005年成立的歷史建築評審小組亦為人詬病。此專家小組中歷史學家、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和香港工程師學會的會員,以及古蹟辦執行秘書,合共5人組成,古蹟辦網站未有列明成員身份,亦無政府文件列明他們的身份,李浩然形容,小組成員「好似好神秘,要問先知道係邊個」,他續指這些「專家」僅與建築保育「有啲關係」,「即係冇專業保育呢方面既,咁係唔得」,直言評審小組如同「瞎子摸象」,有必要檢討整個制度,加入專業保育人士,他進一步建議把專家小組與古諮會合併,增加古諮會的權力,讓古諮會亦能參與研究工作。

延伸閱讀:專訪|續掌古諮會 蘇彰德望研究戰後建築 涉屋邨業權分散難度增

+2

專家小組2016年評審北角皇都戲院時爆出多個金句,包括「假若漢墓值5分,清代(建築)最多4分,咁皇都幾多分?」、「集體回憶係『集』邊個嘅『體』」? 鄧麗君我個仔已經唔識啦」,更承認沒有翻閱古蹟辦以及民間組織提交的資料,惹起外界譁然。有份參與皇都戲院保育運動的陳智遠直斥,當局以獨立為由,拒絕公開評審分數,「好難有機會知道專家諗咩」,直言專家小組以至古蹟辦均不尊重民間意見,他質疑當局過去十數年沿用同一群專家,認為當局有必要擴大專家小組的人數,並廣納不同背景的專家,增加專業和認受性。

本港現時唯一提供建築文物保護碩士課程的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今年將被「殺部」,學部主任李浩然直言校方事前毫無諮詢,批評學院「黑箱作業」,亦擔心本港保育專才愈來愈少,令保育之路更趨暗淡,他自嘲其學科「乞米」,在香港難有發展空間,因此亦不建議相關學士畢業生升讀碩士,有礙前途。現正在學部任教的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內務副會長張家榮亦指,每年約30個畢業生中,只有3至4人能擠身古蹟辦,而每次學會為歷史建築物撰寫報告及提出意見,均毫無回音,認為當局根本不重視保育以及相關專才,遑論委任他們為專家或相關委員。

李浩然建議政府,將古蹟辦升格為署級部門,與發展局內其他部門看齊,增撥資源並聘用更多人才,才能為本港的建築保育帶來曙光。他表示,本港正走上正軌,把古蹟辦從康文署調至發展局,直屬文物專員辦事處,認為此舉有利與其他建設相關部門溝通,認為能令日後的溝通工作更為暢順,及後便能思考進一步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