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會提19項建議 吳克儉:學生自殺與教育系統無直接關係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發表終期報告,指出過去三年38宗中小學生自殺個案,13%因成績未如理想,反映學生對個人成績期望是自殺風險因素之一;委員會從五個方面:精神健康、學校、家庭、媒體及青年與大專院校,提出從三個支援層面19項建議。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在會見傳媒時引述報告指,當中指學生自殺的成因涉及多方面因素,與教育系統並無明顯和直接關係,但委員認為要檢討及加強教育制度對學生及青少年的支援。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對報告非常失望,認為錯失檢視教育制度時機。
吳克儉指今個學年至今學生自殺個案減少
吳克儉指,過去教育局已從多方面去簡化課程和考核內容,嘗試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又一直鼓勵大學以非學術成績以外的條件收生。吳克儉提到,教育局一直關注學生的學業壓力,在去年10月曾以通告方式,提醒學校減少不必要的功課和操練。他又提到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的去留問題,會留待TSA檢討委員會有最後建議後,即時通布。
吳克儉指會在短期內為前線教師提供有系統的守門人訓練,提高他們的識別能力,及早介入有需要協助的個案。吳克儉又提到,今個學年至今,自殺個案數目比去年同期減少。
課程是否太過重覆,太過重?家課是否真的很多,令同學無機會休息,做自己想做的事?
24%自殺學生擔心學業問題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於過去7個月期間,進一步分析過去三年累積的71宗中、小學及大專學生自殺個案,並從5個方面(精神健康、學校、家庭、媒體及青年與大專院校),分別提出「普及性」、「選擇性」、「針對性」三個支援層面19項建議。數據顯示,38宗中、小學生自殺個案中,有六成三為高中學生,而上個學年中一及中四學生共有8宗自殺個案上升,比14/15學年多6宗,反映這兩個級別學生面對適應新環境的關鍵階段。
報告亦分析38宗個案,學生自殺成因包括精神病、人際關係及個人問題、家庭不和和及學業困擾等。有24%學生表示擔心學業問題,但只有13%因學業成績未如理想,反映學業成績與自殺無明顯關連,個人期望反會是更重要的風險因素之一。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提出在「普及性」、「選擇性」、「針對性」三個支援層面上共19點建議:
委員會主席、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認為,除學校之外,社會亦需要檢討價值觀如考試為本的風氣,「如果改善讀書環境,就會對學生精神健康有幫助,老師亦可以因材施教。」
委員會建議檢視教育制度
報告提及,經過實證分析學生自殺與教育制度並無直接關係,但委員建議教育局應檢視現有教育制度。討論部份指出,委員曾建議教育局可成立更高層次委員,全面檢視現有制度及識別學生壓力來源,但終期報告未有納入建議部份。
教育局拒取消TSA
教育局副秘書長兼委員副主席黃邱慧清表示,檢討方向上範圍不可太闊,認為先聚焦學生處理壓力能力、學校應讓學生發展潛能,減低對學術要求高的風氣等,但就是否成立相關委員會跟進未有定案。至於坊間建議取消全港性系統評估(TSA),黃邱慧清指現有專責委員會跟進,但認為TSA有其效能,「TSA係一個工貝,唔係(對學生)造成壓力,但使用方法上有唔好效果.....只要學校處理適當,唔會對學生有壓力。」
至於外界關注會否檢討教師人手,予師生有時間及空間溝通,黃邱慧指,留意意到有關意見,但認為應先集中利用現有資源,培訓教師成為「守門人」,掌握識別及解決高危學生問題的技能,「有老師話我唔懂,我好想及時幫學生,但有學生𠝹手唔懂處理」。她認為就算教師工作量大,都不會防礙他們接受「守門人」訓練。
葉建源: 報告推卸責任 非常失望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表示,對報告感到非常失望,認為局方指教育制度與學生自殺並無直接關係是推卸責任,錯失檢視教育制度時機。他又批評,現時教育制度為學生帶來不必要壓力,但報告未有要求政府提供更多資源,亦無觸及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