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發表《香港2030+》規劃 造地1200公頃 無提發展粉嶺高球場
政府今日(27日)發表「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簡稱香港2030+),並將展開為期6個月的公眾諮詢。報告提到,本港長遠需要4,800公頃土地發展,扣除現時已落實發展的3,600公頃,尚欠1,200公頃用地,故未來將重點發展東大嶼都會和新界北,填海700公頃以應付未來的土地需求。
不過,當局幾年前曾提出要將粉嶺高爾夫球場,納入新界北發展研究範圍內,惟《2030+》卻未有提及相關發展。
規劃署署長凌嘉勤指出,長遠尚欠1,200公頃的用地中,包括300公頃經濟用地、200公頃房屋用地、700公頃屬於休憩及社區用地。政府建議將九龍東和鄰近港島西的東大嶼都會,發展為商業核心區,加強香港作為全球金融及商業中心的地位,整項研究會在2018年上半年完成。
東大嶼都會需填海700公頃
政府又建議,將東大嶼都會和新界北,訂為策略增長區。其中,交椅洲附近水域和喜靈洲避風塘將進行大規模填海約700公頃,開拓東大嶼商業核心區,加上善用梅窩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估計可提供1,000公頃用地,容納40至70萬人口及20萬的就業機會。
至於新界北發展則會透過綜合規劃和有效運用棕地和荒廢農田,在香園圍、坪輋、打鼓嶺、恐龍坑、皇后山一帶,建設「新一代」的新市鎮,並在新田和文錦渡發展現代工業和需要在邊境附近營運的經濟活動,料可提供720公頃用地,可容納25.5至35萬人口及21.5萬就業機會。
至於會先發展新界北抑或東大嶼都會,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表示,兩者暫未有先後次序,未來會再審視細節。
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疑走數
政府在2013年發表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時,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曾承諾,有必要檢討佔地170公頃的粉嶺高爾夫球場是否有需要收回發展,納入下一步新界北發展規劃中。不過政府在今次《香港2030+》的報告中,並未將粉嶺高爾夫球場納入長遠土地規劃中。陳茂波解釋,民政事務局正在檢討全港私人遊樂場地契約,要視乎檢討結果才會有進一步行動,「新界北發展以後仍有多階段的公眾參與活動,現階段也是比較概念性。」但他無回應日後是否必定會發展高球場。
陳茂波:下大決心解決棕地問題
至於處理棕地方面,凌嘉勤表示整個新界北發展中,坪輋、恐龍坑等有大量棕地將規劃成住宅用地,料牽涉需收回的棕地約200公頃。陳茂波強調,「政府已下大決心,必定發展棕地」,又以洪水橋新發展區做例,指當中亦有190公頃屬於棕地,會按部就班處理及適當安置棕地作業者,「第一方面會迎難而上,呢個係香港人精神,會搵方法解決,中間難度係有,但會勇敢面對。」
陳茂波續指將會展開2份顧問研究報告,包括考慮以多層大廈解決棕地問題,並指佔地10公頃的建築物已可解決現時50公頃棕地上的作業。另外亦會在明年展開全港棕地普查,研究全港棕地的面積及範圍。
未來以三條發展軸心為重
政府亦提出「三條發展軸心」概念,包括連接北大嶼山、洪水橋、屯門和元朗南的西部經濟走廊,連接將軍澳、古洞北、落馬洲河套區、蓮塘/香園圍口岸的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以及涵蓋六個過境通道、適合發展倉儲、科研、物流等的北部經濟帶。政府又建議,未來規劃發展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時,採用較高的人均面積比率,即每人3.5平方米,而規劃休憩用地時,就以每人2.5平方米為發展比率,改善生活空間。
立法會議員姚松炎表示,據統計處估計,本港人口將在2043年達到高峰,其後便會進入二戰以來從未試過的人口萎縮,又稱目前洪水橋、新界東北等發展相信能滿足本港人口2043年前的增長,擔心政府會過度開發土地,直言「看不到理由填海興建咁大個人工島」。他又指,政府目前對棕地和農地都未有足夠研究及政策支援,「(棕地)作業重置研究、普查等工作未做好」,難保日後遇上類似橫洲事件的重置問題,發展就會無限期擱置。他又引述早前大型民調指,填海是市民最反對的增加土地方法,政府卻選擇興建人工島,未有尊重市民意願。他認為可考慮其他方法,如重建公務員合作社等方法增加土地供應。
對上一次《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於2007年公布,為香港直至2030年的未來發展訂定框架,當時提出要發展的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等。政府在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將更新及探討跨越2030年的整體空間規劃,以及土地及基建發展的策略和可行方案,以配合香港最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