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李雪菁,涉於2019年至 2021年間欺騙校方租金津貼,報稱租住九龍塘又一村一單位,實際上住在其父母於沙田九肚山的獨立屋,從而獲得逾72萬津貼。李否認一項欺詐罪受審,法官今(24日)在區域法院下裁決,指逗留在單位時間非唯一評估是否其主要居所的準則,裁定李罪名不成立。
女被告李雪菁(55歲,副教授),被控於 2019年10月29日至 2021 年10月31 日期間在香港,藉作欺騙(即向香港大學虛假地表示,她已遵守規管批出自行租屋津貼的規則及規例訂下的人住規則)並意圖詐騙而誘使港大向李發還就上述自行租屋津貼所須支付的租金、差餉及管理費合共港幣722,400 元,導致該李獲得利益,或導致港大蒙受不利。
被告於1992年獲港大聘用為法律學系的講師,2007年被港大授予副教授一職,她自2011年起,兼任法律學院副院長。
控方指李以沙田住址為主要居所
控方她自2005年起,被告向港大申領自行租屋津貼,報稱居於九龍塘又一村某單位,申領者需大部份時間居於填報的地址,被告在控罪期內獲租屋津貼72.2萬元,扣除被告向港大支付的標準大學租金22.7萬元,淨津貼為49.4萬元。控方指被告在控罪期內主要居於其父母於九肚山的獨立屋,甚少在又一村住所出現,指她沒有向港大申報改變住址。
辯方指李當時在家留宿照顧父親
辯方卻指控以被告在九龍塘物業及沙田物業的逗留時間,用作評估是否她的「主要」的居所,認為這評核方法過於武斷,不能達到毫無合理疑點的標準。被告在關鍵時間在沙田物業逗留,而她留宿是出於照顧患病的父親,及不能自理的阿姨,這不等同她捨棄了九龍塘物業而以沙田物業為其主要居所。
申請須承諾以報住單位為主要居所
法官在判辭中引述控方的案情,指被告於2019年申請自行租屋津貼時,申請表內有條文表明,當被告簽妥和提交申請表,代表她向港大作出了兩項書面承諾,當中包括願意遵守「Live-in Requirement」以及同意大學可以作出突擊檢查,以執行「Live-in Requirement」的要求。控方同意港大員工手冊內與自行租屋津貼的部分,沒有提及「Live-in Requirement」的字眼,但認為該規則是不言自明。控方又認為,「Live-in Requirement」是指申請人須將租住單位,作為其「主要居所」。
住入要求非取決於職員認知
法官則認為,需考慮「Live-in Requirement(住入要求)」的詮釋。就控方指,被告和港大職員以電郵聯絡後,必定知道她需把租用單位作為「full-time」的居所。惟法官表明,「Live-in Requirement」是否適用和其詮釋,是法庭作出裁斷,而不是取決於港大職員對「Live-in Requirement」的意見或認知。
在單位逗留時間非唯一考慮
法官認為「Live-in Requirement」的詮釋,應是申請人只須將單住作居所用途,而不要主要居所用途。法官又指即使「主要居所」的詮譯正確,被告在單位逗留時間的長短,固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考慮,但不是唯一的考慮,亦需考慮逗留的目的。
女傭對被告行蹤及作息沒有認知
辯方指,根據曾在沙田單位工作女傭的證供,她和被告幾乎沒有交集。辯方認為,若被告經常在沙田單位,女傭必然對被告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認識,但是女傭除了間中為被告預備午餐和晚餐,對被告的日常作息和行蹤沒有任何認知。再者,控罪期間正是新冠疫情,亦有機會影響被告及其家庭狀況。綜合女傭的證供,法官認為更顯示李的行為,合符一名定時回娘家探望病患親人的女兒。
信被告要照顧患病父親
辯方指被告在涉案時在沙田單位留宿,是要照顧患病的父親,以及不能自理的阿姨,而被告的信用卡資料,亦顯示有醫院的收費,法官相信被告真的有負起照顧父親的責任,認為辯方說法可信。
被告居單位愈久愈難證明非其居所
此外,辯方指證據顯示被告與其劉姓同居男友自2005年起,一同居住在涉案九龍塘單位。法官認為。根據九龍塘單位業主的證供,被告與劉居住在該單位多年,一直長期保持同居的關係。被告居於九龍塘單位的歷史越長,控方越難推翻九龍塘單位不是被告主要居所的事實。
控方未能證明被告干犯案件
法官不認為,控方在毫無合理疑點下,證明被告干犯本案,因此裁定她罪名不成立。辯方裁決後欲申請訟費,控方稱需索取指示,法官稱若雵聆訊會排期至4月14日處理。
案件編號:DCCC 26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