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歷史科論中日關係 楊潤雄至少四度批試題偏頗:答案只有弊

撰文:黃詠榆
出版:更新:

2020年中學文憑試歷史科昨日(14日)開考,當中有題目問及考生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試題引來社會爭議,教育局更於昨晚發聲明,直斥「嚴重傷害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對此深感遺憾,並予以譴責。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今午(15日)會見記者,當中至少四度批評試題設計「有問題」、「偏頗」,更明言題目沒有討論空間,「答案只有弊,唔會有任何利」,局方表明將要求考評局取消這條試題。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明言題目沒有討論空間,「答案只有弊,唔會有任何利」。(余俊亮攝)

批兩份資料具引導性

楊潤雄在記者會上發開初發言時指,歷史科有清晰指引,包括考生以公平持平、切身處地、培養國民意識、公民意識。如在執行時出現問題,局方有責任維持專業及予以糾正。他指,該考題引用的兩份資料,只提及20世紀初日本對中國的援助,是「具有引導性」,若學生引用資料回答時,極有可能達致偏頗的結論,偏望全面、客觀的歷史事實,「眾所周知,日本當年發動對華侵略,抗日戰爭造成數以千萬計的同胞喪失」。他續指,公開試題出現偏頗設計,與指引不符,傷害國民感情,對此深感遺憾。

今屆卷一第二題舉出「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詢問考生是否同意此說法,並須解釋答案。

題目沒討論空間 「答案只有弊」

楊潤雄又指,題目無論在題目設計、資料選取、資料與題目的配合,皆不能配合高中歷史宗旨、目標。 他表示,日本在上述年間,發動多次對華侵略,抗日戰爭中有數以千萬計的同胞傷亡,「題目本身無咩討論空間,答案只有弊,唔會有任何利」,故不適合作為教學之用,更不適合公開考試評核考生能力之用。

陳碧華:讀歷史要嚴肅有敬意 有啲歷史事件唔可以開放討論

在記者會上,有記者追問,考生除援引資料外,亦可引述自己知識作答。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陳碧華回應指,題目提供資料選材,而資料本身已有傾向性,「讀歷史要嚴肅,有敬意態度,有啲歷史事件唔可以開放討論。」她補充,歷史是很嚴謹,不少學者已有共識,這條題目應教學生國民感情、民族歸屬感,以及中日關係方面的合作、衝突。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陳碧華回應指,部分歷史事件不能開放討論。(余俊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