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套丁地若填塘勢整死錦田樹屋 環團斥政府做幫兇助發展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新界農地倒泥事件無日無之,長春社發現,有發展商3年前購入位於元朗水尾村北邊、5幅近20萬平方呎的魚塘地段,翌年再分拆成近80個小地段出售,政府今年初於水牛田及水尾村魚塘開展道路工程,接駁水尾村及擬發展丁屋地段;更離譜是,政府將工程產生的廢料,傾倒在附近的田野上,令綠田變成廢墟。長春社批評政府變相為日後丁屋發展提供基建,過程中亦缺乏足夠諮詢,更憂慮發展商將魚塘填平建丁屋後,將摧毀百年歷史的「錦田樹屋」生命之泉。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指出,位於水尾村西面的一幅農地,過去常有水牛棲息覓食,故有「水牛田」之稱。不過當記者上周到當地視察時,入目畫面盡是滿目瘡痍,昔日的水牛田已變成一片雜草地,所堆積的泥沙接近1米高,放眼看只得泥頭和拖拉機,亦有建築工人在旁進行道路工程。

彩鷸屬於淡水濕地的鳥類,胡明川指2004年仍有彩鷸在水牛田繁殖的紀錄,但自2年前已沒相關紀錄。(相片提供:鍾永乾/香港觀鳥會)

倒泥破壞生態 雀鳥驟減

李少文表示,大約在十年前,水牛田仍是當區最後一幅在耕農地,惟倒泥情況由2004年開始,情況近年愈益嚴重,最後連東面剩餘的農地亦在2014年被倒泥所掩蓋。 

香港觀鳥會保育主任胡明川表示,水牛田吸引一些淡水濕地的鳥類,如彩鷸、灰頭麥雞及紫翅椋鳥,均屬本地關注的鳥類,不過數年前幾乎已絕跡,「譬如彩鷸大約在10年前,亦有在水牛田繁殖的紀錄,但2年前始就再沒有相關紀錄,相信農地遭倒泥後,牠們也失去了棲息覓食的濕地。」

自2004年開始,水牛田遭倒泥破壞,當年一大片農地已變成荒地。(香港01記者攝)
記者上周到現場視察,約350米長的車路已完成一半,預計於12月完成施工。(香港01記者攝)

疑官鄉合作「鋪路」

倒泥使水牛田成為一塊荒草地,更甚的是政府亦份參與倒泥。李少文指,政府今年初開始道路工程,計劃將一條現有連接錦田水頭村及水尾村的泥徑,改建成由混凝土建造、全長約350米的行車路,料整個工程費用達400萬元。道路本月底完成後,駕駛者可沿水頭路開往元朗市區或錦上路港鐵站。

李少文批評政府有份破壞農地,惟政府回應他稱只是將泥料暫放農地上,是得到私人土地業主的同意,而且由政府統籌或落實的地區小工程,若涉及填土工程,是無須另行申請規劃許可。根據查冊顯示,兩幅遭傾倒泥頭的農地均由鄧氏持有,而農地旁的魚塘,私人發展商早於3年前以約4,000萬購入,再分拆成接近多個地段,轉售予63名姓鄧男丁,值得留意是政府興建中的道路正在魚塘旁邊。

李少文:政府變相為丁屋發展提供基建

他質疑工程展開的時間上如此契合疑似套丁項目,政府變相是為日後丁屋提供基建,當中是否有「官鄉合作」的情況存在,「(農地)被人破壞,而規劃署又沒有執法,要求還原農地,那政府道路工程是否可順利展開呢?」

民政事務總署:有區議員要求建路 鄧卓然認自己提出

事實上,有關工程去年中只諮詢鄉郊小工程計劃元朗地區小組及其督導委員會,《香港01》就事件查詢民政事務總署,獲回覆指於2014年接獲當區的區議員申請,建議將原本的泥路改為行車路。元朗錦田區區議員鄧卓然承認,是由他提出建造環迴車路的申請,由於不少市民在周末及假日到訪造成交通嚴重擠塞,興建車路可紓緩擠塞。

至於工程曾於2015年1月諮詢過「鄉郊小工程計劃元朗地區工作小組」,民政處表示該工作小組是由元朗6個鄉事委員會的正、副主席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組成,不乏鄧氏的原居民,包括小組主席鄧賀年、錦田鄉事委員會第一及第二副主席鄧錫銘和鄧乾德等人,有關工程同年9月於「鄉郊小工程計劃督導委員會」的會議中進行諮詢並獲批核,會議由民政事務總署署長陳甘美華擔任主席,鄉議局亦派出4個代表出席。

位於水尾村的細葉榕有過百年歷史,被納入古樹名木冊,包圍已有400年歷史的石屋生長,有「錦田樹屋」之稱。(香港01記者攝)

丁屋發展勢危害錦田樹屋

然而,水尾村的魚塘屬后海灣魚塘系統的末端,而被納入《古樹名木冊》、逾150年歷史的「錦田樹屋」,正屹立魚塘旁。記者現場所見,樹屋部分的榕樹根已伸延到魚塘內,港大地理系講座教授、樹木辦專家小組成員詹志勇形容魚塘猶如樹屋的「生命之泉」。他強調,倘若魚塘未來填平興建丁屋,勢必危害到樹屋脆弱的生命,「填塘會令地下水位下降,如果丁屋起到樹屋旁邊,距離實在太近,做地基時會挖斷根部。」詹志勇續指,要保護珍貴的樹木,通常也要預留10至20米的緩衝區,而本來已受褐根病感染的古樹失去提供養分的水源,將會更加疲弱,「當樹的身體不好時,褐根病會更加猖獗。」

根據規劃署的網站,城規會已根據「后海灣地區魚塘生態價值研究」所得結果,修訂該區規劃指引,以「防患未然」的方法保育魚塘的生態價值,並採用「不會有濕地淨減少」的原則去考慮發展建議,換言之,魚塘未來發展的命運掌握在城規會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