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爭議升溫 防止自殺會:求助個案按月增六成至114宗

撰文:曾凱欣
出版:更新:

《逃犯條例》修訂風波牽起社會情緒,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今(27日)公布,今年6、7月期間熱線及網上聊天服務共接獲156宗就社會事件的求助個案,自殺危機處理中心現已跟進31宗來自不同求助渠道的自殺危機個案。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主席黃祐榮指,現時社會精神健康問題有發展成疫情的趨勢,即使部分人對事件沒有立場,亦會因新聞及社交平台上的「洗版」影響情緒;他又呼籲大眾應避免將自殺者英雄化,以免引起模仿效應。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主席黃祐榮(圖中)指,現時社會精神健康問題有發展成疫情的趨勢。(曾凱欣攝)

7月求助增加 31宗自殺危機中青年人估多數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提到,根據24小時情緒支援熱線及網上聊天服務的數字,單是7月已處理114宗因社會事件而受到困擾的求助,遠比6月多出72宗。組織自3月至今,已處理共164宗受社會事件影響的求助個案,當中有兩宗個案屬中度自殺危機。黃祐榮指,組織現正跟進輔導31宗來自不同求助渠道的個案,當中20至29歲年齡組別個案人數佔最多,共13人,佔總人數41.9%。

求助人提及三個主要困擾因素,包括「對政府感到不滿」、「對示威活動感到情緒困擾或不安」、「擔憂未來」,其次均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對人事關係或社會感到撕裂」、「感到與家人政見不同」、「感到與身邊人政見不同」等。

精神健康有疫情漫延的趨勢

黃祐榮認為,現時社會精神健康問題有發展成疫情的趨勢,即使有部分人就事件未有立場,亦會因新聞及社交平台上的「洗版」影響情緒。他提到,問題難以在短期內解決,建議市民要兼顧生活平衡,當發現受情緒困擾時可主動尋求傾訴。

黃祐榮又呼籲大眾應避免將自殺者英雄化,以免引起模仿效應,又建議因社會事件受情緒困擾的人應先自我照顧,若情緒持續嚴重不穩,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政府應與市民重新建立溝通渠道

對於政府的處理手法,組織建議政府應與市民重新建立溝通渠道,並持開放的態度聆聽各界聲音。自殺危機處理中心主任何永雄又認為,若當局認為用詞已等同回應民眾的訴求,可考慮改用字眼,釋出溝通的善意。

至於近日有不少網民透過社交媒體搜尋有意尋死的反修例人士,何永雄指,相關做法是否恰當難以一概而論,認為與事主溝通或需基於已建立的關係,網民未必是其傾訴對象,擔心鋪天蓋地發放消息,或會影響事主。曾展國表示,網民的舉動有助更容易尋到事主,並非不欣賞其做法,但認為在場需要有專業人士的協助,效果會更佳。

組織亦強調,社福機構會嚴格遵守指引,並保障求助者的個人私穩,不會輕易向警方或任何機構部門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