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衝擊】子女拒溝通家長感憂心 社工:以行動表達關心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由政府修訂《逃犯條例》引發的風波仍持續,這場社會運動令部分市民出現情緒問題,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指,至今收到42個求助,個案比2014年雨傘運動時更多,他相信現實中有更多有需要人士。
有市民「以死明志」,曾展國提醒,這方法未必可以帶來甚麼改變,「但生命就真係損失咗」。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總幹事許麗明就提醒,死諫者並非希望令大家傷心,而是希望眾人存有希望,鼓勵示威者可引領運動走向光明。
有家長指因子女拒絕溝通而十分擔心,許麗明指出,政見、立場有不同是正常,但相同的是雙方仍然是一家人,建議家長可先聆聽子女想法,避免作出判斷,如擔心交談會出現衝突,就可以行動表達關心,令子女仍感到家人的愛。

不時在示威現場出現的許麗明指出,如家長擔心與子女交談會出現衝突,就可以行動表達關心,令子女仍感到家人的愛。 (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聽眾趙小姐致電港台節目《千禧年代》,稱自己的子女不願與自己分享想法,也不會交代去向,令她十分擔心。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總幹事許麗明表示,明白家長疼愛子女,卻不知如何相處及溝通,她提醒,子女都會明白父母是愛自己才會責備,但子女很難接受到一個責備自己的人,建議父母可以先聆聽子女想法,避免作出價值判斷,「可以分享自己想法,但唔係要求佢接受。」

她又指,政見、立場有不同是正常,但相同的是雙方仍然是一家人,父母可以與子女表達自己的擔心,亦可透過行動去回應,「例如子女唔見咗幾日,佢返嚟後未必要講啲咩,即刻畀杯水、畀碗湯佢飲,佢會好感受到屋企係錫佢。要畀佢知,佢最後一定有條路,就係可以返屋企。」如父母希望了解子女行蹤,可以透過whatsapp等通訊工具查詢,「但唔係問佢喺邊,而係表達返都知你辛苦,問佢瞓得好唔好之類。」而若父母發現子女受傷,亦可購買去瘀膏放在子女房間,透過行動讓子女感受到關心。她補充,如仍未能處理,建議家長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新一代青年著重自主及權利 家長要容許彼此想法不同


曾展國就指,新一代青年更著重自主及個人權利,未必會交代所有事情,提醒家長要理解及接受子女與自己想法不同。他並指,要有好的溝通,容許彼此想法不同,才可產生互信,「唔係即刻話佢知啱唔啱…如果佢講你唔聽,或者咁大反應,佢就寧願收埋。」

他建設,家長先聆聽子女想法,如言語易引發衝突,或用文字代替,也可在討論後補充說,「父母永遠都會愛你」,如難以啟齒,也可寫便利貼告訴子女。如擔心子女情緒問題,可以跟子女說:「我好擔心你,你有無咩嘢想同爸媽講?」如子女當下未想分享,父母亦需尊重。

曾展國(左)指,由6月9日至昨天,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共收到42個求助電話,數字比2014年雨傘運動更多。(資料圖片/鄧穎琳攝)

6月9日至7月3日期間共收42個求助電話

曾展國續指,由6月9日至昨天,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共收到42個求助電話,數字比2014年雨傘運動更多,而以往平均每月因應社會性事件而收到的求助,一般只有10宗以下。

他更指,數字未能反映真實情況,因現時受到情緒困擾的青年,未必會找社福機構協助,「可能寧願一班人一齊傾。」而許麗明就指,向社工求助的大多非當事人,而是他們身邊的朋友,「好多人唔開心係因為身邊人,有人話好驚其他人會離開,佢哋好想身邊人好好生活,唔好輕生。佢哋希望社工支援佢哋,等佢哋可以支援身邊朋友。」她承認,目前其中一個困難,是最需要支援的人不會直接求助。

曾展國透露,當進行輔導時,會先聆聽求助者分享鬱結,不會下政治判斷,引導他們思考會否仍有其他出路,包括未來的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未來又會唔會有其他改變﹖政治一日都嫌多,可能過一段時間已經完全唔同。」

對於有人以死明志,曾展國明言,這種形式是美化了自殺,容易引發模仿效應,「無論自殺死亡,或自殺預告都多咗好多,希望大家留意,用呢個方法未必改變到咩,但生命就真係損失咗。」他明白大家同情死諫者,但同情卻轉化為英雄感,「但都有人清楚,唔好用呢個形式去諗,因為好怕再損失任何一個人。」

許麗明補充,有青年想為死諫者舉辦追悼會,但其海報過分美化,她提醒大家需小心用字,「我同佢哋(青年)講,佢哋(死諫者)離開唔係想大家唔開心,而係想大家有希望。後來見到佢哋真係用我建議嘅字眼,見到佢嘅想個運動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