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米】復興港人港米 90後少女高呼:「我想做農夫!」

撰文:鄧麗婷
出版:更新:

手機App用戶,請按此轉往網頁版觀看前後對比圖。

收割後,一群年輕人舉起鋤頭翻土。(蔡正邦攝)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句話,農夫們應該最感同身受。本月23日,二十幾名義工齊集八鄉,在七千多呎的稻田上埋首收割、打穀、曬穀,當中不乏年輕的臉孔。

珈璐大呼:「我要做農夫!」

修讀時裝設計的珈璐(25歲)這天戴上草帽、太陽眼鏡,穿上長袖上衣,蹲在田上,一刀一刀收割稻穗,動作俐落,猶如熟手女農民。她畢業後沒有加入時裝行業,笑言已「退出江湖」,但就愛務農,高呼「我要做農夫」。

珈璐透露,這是她第五次在這片農地上工作,「一開始,還是一片草叢時,就來幫手除草、翻泥、灌水」,形容過程好玩,「喜歡接觸泥土,親近大自然」,更透露將會去台灣務農。

她稱種米較有成功感,「菜的周期好快,米是我們的主糧,會飽肚」。

收成當日,田內不乏年輕臉孔。(蔡正邦攝)
Leon認為,未來應繼續推廣公平貿易。

航海學生:社會應尊重農夫一職

「(種米)可以接觸到城市沒有的東西,就如打穀機、物理防禦的耕種方法。」就讀航海學校的學生吳銳燊(Leon)坦言,自己的米自己種,相當有意義,也明白何謂「粒粒皆辛苦」,見到收成的稻穀,感到很開心幸福。但他坦言,耕作只是一門興趣,若以此為職業,擔心未必可以糊口。

對於農夫二字,Leon說:「好多城市的人未必會以『農夫』尊稱耕種的人,可能會形容為返鄉下耕田」。他認為,社會應尊重「農夫」這職業,因為每一個人的必須品都是取自大自然,出自這群人的一對手,所以未來應繼續推廣公平貿易,而不是壓榨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