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 2019.政策論壇】侯傑泰:考狀元靠「父幹」還是「苦幹」?
考試是窮孩子的翻身機會
人生下來總是不平等,不單個人高矮肥瘦不同,父母的財富、教育水平、教導小孩的方法及耐性等也不同。
但我們總是希望,不論學生家庭背景如何,學生學業成績應該相同;也即是說,我們應保障所有小孩能接受同樣高質素的教育,以獲取相近成績的機會。我們需知道,富家小孩即使在學校失敗了,仍有其他方法補救;但窮家小孩獲取良好教育,是改變他們人生的唯一途徑。這就是現今社會十分重視的「教育公平性」(education equity)。
撰文:香港中文大學卓敏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 侯傑泰教授
▼盤點18區住戶月入中位數▼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ECD) 去年年底利用15歲學童的多國比較研究PISA (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 結果,比較各國的教育公平性。OECD教育總監Schleicher指出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完全達至公平。
雖然高質素教育是如此重要,Schleicher慨嘆說,在很多國家,學生的住址(郵編),已决定了小孩入讀學校的質素。住在低收入地區的小孩,已必然接受較差的教育。那麼香港的教育公平性又如何?
父母博士無助小孩考狀元
在香港小學三年級進行的研究(參見EdDataX.fed.CUHK.EDU.HK)顯示,除了最低收入家庭組別 (即月薪低於HK$10,000),其餘來自不同家庭收入組別的學生,都有同等機會(即20% - 25%)成為香港最高學業能力的學生。只要家庭收入達HK10,000,即使家庭收入再高也不會令他們的孩子有更好的學業成績。
我們分析父母的教育水平,如何影響小孩的成績。父母只得小學或以下教育程度,與父母曾接受大學甚至研究院或以上的教育相比,他們的小孩能成爲最高能力組別的機會相近 (即20% - 24%)。
由此可見,香港最高學業能力的學生,來自家庭收入及父母教育水平高低不同的家庭。即使父母收入及教育程度均處於高水平,也不會令小孩有更佳的成績。
▼【DSE放榜2018.圖輯】一文睇晒應屆狀元▼
父母處最低教育水平,學生成績較易下滑
於低學業成績的學生中,他們父母的收入及教育處於最低水平的略多,可能因為這些父母欠缺足夠能力去協助成績較差的學生。不過,只要家庭收入達HK$20,000,父母有初中畢業或以上的教育程度,他們的小孩跌入最差成績組別的機會,已經與更高收入及學歷的家庭相約。
因此,教師更需關注一些成績差,且來自最低教育及家庭收入水平的小孩;反觀處於高成績那端的香港小孩,能靠自己的能力振翅高飛的則多不勝數。
香港教育公平名列世界前茅
到了中學階段,香港的教育公平性仍是那麼好嗎?OECD在2018年尾所發表的報告,用多個指標比較各地15歲小孩所受教育的公平性。
我們希望學生的社會經濟地位(SES)並不影響他們的成績(在統計學上,SES的解釋量越低越好)。香港的SES 是4.9%,只高於澳門的1.7%,在所有OECD國家及其他參與地區,與同獲4.9%的冰島並列為亞軍(OECD國家平均數值為12.9%)。
OECD並分析SES低,但成績出眾的抗逆力(resilient)學生的情況。以SES處於當地最低四分一,但成績在當地為最高四分一的抗逆力學生計算,香港有18.2%這類來自低社會經濟階層,但學業成就卓越的學生。香港的得分雖然低於澳門的20.4%,但遠超OECD的平均數值11.3%,亦較所有OECD國家及其他參加地方為高。香港抗逆力學生的比例,亦是世界第二。
香港政府對貧富學生均有提供高質素且均等的教育機會,算是對公眾有所交待。但我們更要讚賞在逆境中加倍努力以達致成功的小孩及其父母。如果背景稍遜的學生不能在課堂上更專注,不能在課後有效地進行溫習,我們將無法看到香港學生在國際上的卓越表現。聽說很多地方及國家也到香港取經,了解我們教育局及學校拔尖補底的工作,也算是香港人的驕傲。
OECD (2018), Equity in Education: Breaking Down Barriers to Social Mobility, PISA, OECD Publishing, Paris.
(文章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